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东汉末年枭雄志 > 一千五百五十七 如果魏国需要他做一个神,他就做那个神好了

第(1/3)页

郭瑾从南书房里出来,前往农部官署,在农部官署的角落里找到了正在和一群工匠讨论农具改良问题的郭鹏。

郭鹏让他们改良耧车,让耧车提高效率的同时,又要能适应南方水田的复杂环境,适应多种农作物的播种需求。

现在耧车的改良已经基本上完成,因为郭鹏的一力推动,工匠们都把改良之后的耧车称为【凤车】

眼下,工匠们正在就木制农具的防腐问题进行探讨,以便于农具可以更长时间的使用,而不至于使用一段时间就要更换,增加农民负担。

郭鹏听取了几名工匠的意见之后,让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实践,谁的结果最好就用谁的办法。

正在讨论时,郭瑾来了。

“陛下!”

工匠们站起身子,向郭瑾行礼。

郭瑾点了点头,向着郭鹏弯腰行礼。

“父亲。”

“你来这里干什么?”

郭鹏扭过头看着恭敬的郭瑾。

“父亲,徐州刺史上表,淮河上冻了。”

郭鹏一愣,随后皱起了眉头。

工匠们听了,互相看了看,彼此眼中都是惊讶。

“淮河上冻了啊……”

郭鹏站起了身子,走了几步,缓缓说道:“比我预计的还要早,看来情况不容乐观,皇帝,考验你的时候到了,大运河我给你修好了,怎么用,就看你的了。”

“儿子已经把南书房作为应对此次问题的官署,让奉孝公牵头所有的南书房侍读,统筹负责此事。”

郭瑾十分恭敬的说道:“多亏父亲提前修缮了大运河,儿子已经下令把南粮北运当做国策去办,不可怠慢,有大运河运粮,就算出现大规模粮食减产,也能稳住局面。”

“嗯。”

郭鹏点头道:“光这样还不够,接下来还要迁移人口到江南和岭南,多方面统筹粮食,更大规模的开发江南和岭南,还有……”

说到这里,郭鹏忽然想到自己已经不是皇帝了。

“父亲?还有什么?”

郭瑾看着忽然沉默下来的郭鹏。

郭鹏看了看胡子拉碴的郭瑾。

“我不是皇帝了,接下来的事情,你知道该怎么做的,不用问我,去吧,做好你的皇帝。”

郭鹏说完,转身回到了原先的座位上坐了下来,让工匠们继续就防腐问题发表看法。

郭瑾隔着一段距离看着穿着朴素衣装的郭鹏,忽然间鼻子有点酸。

于是他朝着郭鹏行了一礼,转身快步离开了农部官署。

两人背对背,再也没有回过头看过对方一眼。

郭鹏不再是皇帝了,对于皇帝所需要做的任何事情,他也不想再次参与进去。

跳出了那个圈子,他渐渐发现自己已经和那个权力圈子格格不入,甚至有点排斥那个权力的圈子了。

他开始深切地感受到为什么蔡邕说洛阳是个很脏的地方。

现在他自己都感觉洛阳很脏,很多地方都脏的要命,到处弥漫着一股权力的臭气。

只有和这群相对单纯的工匠讨论一些技术问题的时候他才能呼吸道相对纯净的空气,觉得自己活在人间,而不是活在茅厕里。

那些朝堂上的权力争斗在现在的他看来简直丑陋的令人作呕,明明十几年前他还乐此不疲的和群臣斗法夺取权力享受权力,现在却避之不及,根本不想沾染一丝一毫。

他现在想的都是如何增加粮食亩产,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如何减轻农民的负担,让他们更快更好的生产更多的粮食,吃的更饱一些。

生产力才是理想的根基啊,若不提高生产力,哪里能实现理想呢?

没有生产力作为依托的理想,就只是梦一般的乌托邦罢了,能提升生产力的技术才是最根本的存在啊。

光一个农部也不顶用,要更多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可以。

为此,他让郭瑾下诏令给格物堂,着格物堂面向全国征集有助于生产活动的发明创造。

一经查实确实有用,立刻给予丰厚的赏赐,若有大用,奖励将不仅限于赏钱,上限是可以封伯爵以下的两等爵位,即男爵和子爵。

郭瑾没有反对,横竖这也是对提高生产力有好处的事情,真要有发明奇才,赏给爵位赏赐又如何?

技术创造是奇技淫巧这样的思想在郭鹏和郭瑾两代帝王的大力打击之下已经式微,技术创造已经被官方定义为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必要存在,地位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老学究们哭天喊地觉得这是亡国之兆,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一走向已经不可避免的开始运行,拒绝回到初始状态。

奇技淫巧思想和道家的机心思想更是被郭瑾从教科书中全部删除,不允许任何人提及,凡是对农业生产或者是军事有帮助的发明创造,真要有用,朝廷绝对不吝赏赐。

一时半会儿看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在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之后,终有一日,魏帝国能品尝到这甘美的科技果实。

郭鹏乐于见到的这样的局面。

魏帝国的官方指导政治思想已经不再单单是董仲舒倡导的儒家霸术,而是一种被他左改右改融入了墨家部分思想的新的统治思想。

三纲五常这样的根基并未被改变,但是在此之中,掺入了墨家的部分思想,把科技这一环节掺入了官方统治思想之中。

这样一种改变,对于郭鹏来说已经是了不得的大胜利了。

这个地方,郭鹏实际上骗了郭瑾。

他还觉得也有点不好意思,因为他埋下了一个雷。

奇技淫巧思想和机心思想为代表的钳制科技发展的这一部分内容,其实也是维持古中国超稳定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没有实质上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变革,进步思想没有生产力和科技作为依托,就没有发展的可能。

这个超稳定社会结构非常适合统治,一朝崩溃带来的影响最多就是城头变换大王旗之类的王朝更替。

于是两千年来,古中国的社会结构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极其稳定。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