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大明文魁 > 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一品

大明文魁 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一品

作者:幸福来敲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01:35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雅量?

何为雅量?

用后世老郭的话来说,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劝你大度的人,这种人你一定要离他远一点,不然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

这就是林延潮看到邹元标向自己推举李三才入阁的第一反应。

什么叫雅量?什么叫大度?我呸!

不仅林延潮不喜欢李三才,沈一贯肯定也不喜欢。

不过自己当初入阁确实承了邹元标的情。林延潮若是拒绝李三才入阁,就会有与东林书院为首的清议撕破脸的危险。

林延潮有些陷入两难之地。

傍晚时一场疾雨骤雨,仅仅让午后的暑气稍稍退去。

京师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在屋外纳凉的百姓。

眼下林延潮私邸里。

他几个心腹门生皆在。

第一位是孙承宗不用多提。

第二位是方从哲。

原先翰林院掌院曾朝节升任吏部左侍郎后,他以侍讲学士的身份掌翰林院事,同时还兼着新民报主编的身份。

第三位是同为皇太子讲官的李廷机。

还有国子监祭酒叶向高,义学侍郎萧良有。

他们正好是林学四达,再加上一个‘门生长’孙承宗。随着林延潮为‘首辅’,他们五人自也是水涨船高。

但见在炎夏之时,五人也是汗如雨下,这时林府下人给他们端了一碗冰镇蜂蜜绿豆汤。

几人喝下肚后,身上肚里这才稍稍有了些清凉之意。

方从哲用浸湿的巾帕擦好了脸上的汗,放在一旁的盆中。

他道:“方才说到哪里了,是了,本朝阁辅之中首推三杨,次则李,刘,谢三公。常言道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这李,刘,谢三公指得是孝宗皇帝的三位阁臣,李东阳,刘健,谢迁。

这句话说得是李东阳善于谋划,刘健善于决断,而谢迁则喜欢长篇大论。后世里以谢迁评论最高。

孙承宗在旁以扇直摇,并不置一词。他明白方从哲比自己更善揣摩林延潮心意,之前管仲入儒之说,正是由他倡议。

方从哲在朝野中很有影响力,因此更进一步得到林延潮赏识,眼下他突发此论,联想到朝野风传的增补阁臣,必有深意。

萧良有又饮了一碗绿豆粥,然后问道:“此话大家都听过,具体怎讲?”

但见李廷机接过话头道:“据说刘公性子急躁,好打断人言,故旁人与他说不了几句,李公性子温和,不欲与人辩,故他与旁人说不了几句,唯独谢公能言善辩,方有此一说。”

众人闻言都是大笑。

李廷机笑道:“吾之戏言,诸位不必当真。本朝宰臣以文章领缙绅者,杨士奇后唯有李公。李公善诗,为刘公忌之,闻人学诗,则叱之曰‘就作到李、杜,也只是酒徒’。”

“但要说起李公之后,就要推许次辅了。次辅未入阁之前,文章已冠绝天下,反而在宰相后,已经很少写文章,连经学也从不与人谈论了,说来实在可惜。”

但见方从哲微微一笑道:“次辅今日是以大笔写春秋也。方才九我有一句话我甚为认同,在李,刘,谢三公中,我也最推崇谢公。“

“当时同在内阁者,刘公敢于任事,故谢公之谋断皆出于他,这是刘公断,而李公长于为文,而谢公之典章都多于他,这是李公谋。唯独谢公于其间,不激不随,辅成盛治也。”

说到这里,萧良有点点头道:“说起来次辅不激不随,确实有谢公之风范。”

方从哲正色道:“说来说去,当年谢公能成贤相,也是有刘,李二公为臂助。”

方从哲一言一句都是把握着流程,孙承宗饮汤之间,深感整个会谈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眼下赵兰溪归乡与去位无二,恩师实已为首臣,阁内辅臣唯有沈四明一人。沈四明皮里阳秋,心思深沉,当初伯修,周望,礼卿都因他而罢官啊。”

孙承宗听着脸色一黯。

当年天子借沈一贯之手清理皇长子这一系的人,焦紘等皇长子讲官被罢免,还牵连至袁可立,陶望龄,袁宗道等等。

孙承宗受此重挫,方知何为‘圣意难测’,重新回到林延潮身旁。

而今方从哲重提此事,孙承宗脸上有些不好看。

其实不仅是孙承宗,叶向高也对沈一贯多有不满,当初馆选时,沈一贯为了抬举他的门生,令叶向高差一点无缘翰林。

但孙承宗却不急不躁地道:“依中涵的意思,大有将次辅比作谢公,然后从朝野中选给德高望重阁臣辅之之意?”

方从哲闻言不置可否。

正说话之间,林延潮从内堂步出,众人赶忙起身相迎。

林延潮笑道:“诸位在议些什么?”

方从哲笑道:“也没什么,近来朝野上增补阁臣的闲论许多,咱们茶余之时聊一聊。”

林延潮抚须一笑,然后坐在太师椅上道:“这样的话我也想听一听,不知几位心底有什么人选,不妨说出来,大家议一议,权当是个笑话。”

众人都是附和地笑着,然后重新坐下。

在任内阁大学士对入阁大学士是有引荐之权的,这是不成文的规矩。

张居正引荐了潘晟,余有丁,申时行引荐赵志皋,张位,王锡爵引荐沈一贯。这一次赵志皋走了,就没有引荐阁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话在皇帝那边没有分量。

赵志皋没有引荐,那么林延潮的态度至关重要,这事关政本稳定。

这时李廷机起身道:“学生先推举一人,前礼部尚书朱山阴,此人为官虽没有棱角,但在朝中人脉极广。而在当今浙籍官员中他的声望,仅次于沈四明。”

林延潮闻言,微微一笑,李廷机提及朱赓丝毫不出他的意料之外。朱赓与自己交情很好,与沈一贯交情更好,而且这次连申时行都写信给他与沈一贯举荐朱赓入阁。而且朱赓入阁后,可作为自己与沈一贯间的缓冲剂。

方从哲出声道:“朱山阴为官没有棱角,既是他的优点也是缺点,朝野大臣里那些人都觉得朱山阴太圆滑,恐怕难以责难陈善啊。”

李廷机笑了笑道:“中涵所言极是。”

方从哲问道:“稚绳,意下何人?”

孙承宗道:“吾觉得前礼部尚书沈归德可以胜任。沈归德乃三朝元老,中州大儒,官声一向很好,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朝堂之下,支持者皆甚众啊。”

林延潮微笑道:“沈大宗伯,那是吾旧相识了。”

林延潮为礼部右侍郎时,沈鲤已是礼部尚书,若不是当年一直被申时行压着不能出头,沈鲤早就入阁拜相了。

萧良有道:“可是沈归德虽是为人端正,却与吴县不睦,若他入阁,沈四明那边怕是不肯。”

没错,引荐阁臣,除了林延潮外,也需考虑到沈一贯的意见,内阁宰相里的异论相杂可不是自相残杀。

“以占心底有什么人选?”

萧良有闻言道:“回禀次辅,下官举礼部尚书于东阿,他先后两度任大宗伯,迄今一任数年,在朝中也一直是次辅的左右手,同时在清流中名声也好,论资历,当年他与沈归德一并任过天子的讲官。”

“而且沈四明对他虽无好感,但也不至于反对。若真有欠缺,在于为官以来不搬弄是非,也没有到处结党,实力上有些不足。”

林延潮闻言微微一笑,看向叶向高,对方道:“学生以为于大宗伯可以胜任。”

至于方从哲也是表态支持于慎行。

孙承宗看得明白,从方才入座起方从哲即推动此事,想来于慎行早已是他心中人选。

面对众门生的意见,林延潮笑了笑道:“此刻推于大宗伯入阁,是不是太急切了些。”

闻此方从哲脸色微变。

“恩师是担心廷推有难处?还是圣意?”

林延潮道:“我知道诸位的意思,于大宗伯确实是最好人选,但却不是现在。”

于慎行支持林延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但于慎行一旦入阁,林于二人抱团,沈一贯就被边缘化了,此举必然引起沈一贯不满,甚至天子也会有所警觉。

众门生微一思索即明白林延潮的用意,此刻心底唯有以‘稳健’二字来形容恩师了。

“那么恩师之意?”

林延潮目光扫过众人,然后笑了笑道:“这几日无锡东林书院的邹山长,前相国王太仓都致信于我,同时举荐了一个人。”

众人吃了一惊,一个是邹元标代表的东林书院,这几年东林书院势力很大,并不断往操纵庙堂舆论的方向靠拢。还有一位则是虽在朝野,对天子仍有莫大影响力的前首辅王锡爵。

“东林邹山长和王太仓他们可不是一路人,能得之举荐的不知是何方高人啊?”萧良有好奇问道。

林延潮道:“淮督李修吾。”

李三才是翰林吗?不是。

淮督出任内阁大学士,有这个先例吗?从来没有。

但是李三才背后的人份量倒是不小。

林延潮道:仅邹山长一人来信也罢了,王太仓也是有意无意间也在试探我的态度,你们说如何是好?”

众人都是点了点头。

方从哲道:“当年王太仓当国时与恩师不和,以至于有了礼部焚诏之事。”

“但后来王太仓下野前向天子推荐过恩师。朝野纷传他大致的意思,是他的路走错了,唯有恩师的路才能救天下这个意思。”

林延潮微微一笑道:“此事王太仓从来没有与我提过一次,想必是他的君子之风。”

李廷机笑道:“既然君子总是能在背后说好话,然后恰到好处地传到人的耳里。”

众人闻言都是大笑。

孙承宗心知王锡爵,邹元标当年都支持林延潮入阁,眼下林延潮已几乎等同于首辅了,那么于情于理都要回报他们。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