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汉阙 > 第56章 西出玉门(第一卷完)

汉阙 第56章 西出玉门(第一卷完)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00:17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这年头的玉门关可不止是一座大土墩子,还有成片的屯戍区,玉门都尉及其麾下候官便在此屯田驻守,亦有相应的置所屋舍让往来使者商贾过夜。

当任弘来到玉门置的院子中时,却见傅介子正对着墙壁上一首诗皱眉。

任弘过去一看,却见那墙上用漂亮的隶书写着:

“日不显目兮黑云多,月不可视兮风飞沙。纵恣蒙水成江河,周流灌注兮转扬波。辟柱颠倒忘相加,天门狭小路滂沱。无因以上如之何,兴章教诲兮诚难过!”

不用意外,楚辞里就有七言了,到了汉朝,七言诗句更是不少,尤其以民间更爱这种体裁,不少镜铭上皆书七言。

傅介子指着这诗道:“任弘,你可知其意?”

任弘想了想:“是说大漠风沙凶险,流沙犹如江河大海,难以渡过?”

傅介子颔首:“这是三年前去往西域的使者,光禄大夫于忠所作,大概是在玉门遇到了风沙,而塞外的情形,比他想象的更加可怕,故有此诗,文采是不错,但实在是太过暮气了!”

“去时便如此畏惧险途,他果然殒命楼兰,再不能生入玉门。”

任弘一咳嗽:“在敦煌有个说法,横渡大漠,纵然心里害怕,嘴里也不能说出来,越怕越容易出事。”

傅介子颔首,让任弘将玉门置啬夫唤来,对他道:“此诗易让人泄气,给我刮了!”

“这……”置啬夫犹豫了一下后照做,但还是让人将诗抄在木简上,好歹是那位光禄大夫最后的遗留啊。

刮去这情绪走低的诗,墙壁焕然一新后,傅介子心情好了不少,唤上任弘、奚充国、郑吉,这三个他一手发现和提拔的年轻人,去看看夜晚的玉门关。

将大汉边塞定在这不是没道理的,白天任弘他们便发现,关内是隐约绿意,胡杨红柳抽出新枝,屯垦区炊烟袅袅,能听到隐约狗吠。

而关外,则是无边无尽的沙海,是怪石嶙峋的雅丹地貌,是充满未知的旅途。

而到了夜晚,关城上仍彻夜点着火把,好让从大漠里跋涉而来的使团商贾能觅着光明前行,而站在关塞上往外看,只觉得外头黑得可怕,风呜呜作响,似有鬼魅……

“南边一百里外,便是阳关。”

方才吃饭时喝了点酒,傅介子今天的话比平日更多,他指着远方给三个年轻人看,但他们除了祁连山余脉黑黝黝的影子外,什么都看不到。

“整个大汉,宛如一座大宫室。”傅介子说起自己这么多年的感悟来。

“孝武皇帝分天下为十三刺史部,打个比方,司隶关中如同禁中,一如贾生所言,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其东,豫州冀州兖州人口繁盛,粮食陈陈相因,是为太仓府库。”

“青州徐州濒临大海,似太掖池沼。”

“其北,朔方幽并有胡苑之利,乃平乐监等马厩。”

“其南,益州荆扬多材木森林,宛如林苑园圃。”

“那西边的凉州,便是从宫外入宫内的长长甬道!”

“而在这甬道的末端,便是玉门、阳关横亘大汉边陲,左右分列,以其阙然为道,两关是为‘汉阙’也!”

“确实很像。”

任弘颔首,傅介子这比喻很形象,他虽然没去过关中,但也听说过长安北阙的大名,由萧何所建,南越相吕嘉、朝鲜王右渠,以及大宛王、轮台王……这些胆敢与汉朝作对的家伙,头颅都有幸在上面挂过。

玉门阳关,对于整个汉朝而言,确如两座汉阙,立于宫室之外,以为屏障护卫。

傅介子道:“其实这样的‘阙’,历代皆有,且一直在移动。”

“我听朝中太史说过,在周时,阙在陇关,出了陇关,便是戎地。”

“在秦时,阙在临洮,秦长城到此为止,出了临洮,便是月氏诸羌。”

“在孝武帝天汉年前,第一次远征大宛时,阙在酒泉玉门县。”

“而后来设立敦煌郡,玉门关才西移到了此处,又造阳关,与之成掎角之势!”

从周到汉,足足一千年时间,疆域和边界,随着王朝帝国的壮大而渐渐推进。

傅介子意气风发,指着西方道:“汝等说,这阙,还会继续向西移么?”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