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周培公应该算是一个很有特点知识分子。根据林风所了解到的,这个时代的儒生很少有象他这样好爱军事这门学科的,当然这里的这个“爱好”不包括那些翻阅《三国演义》的清谈者,务实、严谨以及愿意花费巨大的精力进行实地调查这些特征把周培公与那些吹牛分子严格区分开来――这样的人材在这个时代确实非常罕见,据说在最近这几百年内类似的家伙只有袁崇焕等少数几个。
拟定军事制度是一项非常之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且能够从事此项工作的资质要求很高,最起码也有三点:第一,具有军人的经历以及对当代军队具有整体上的认识;第二,具备高级别的文案工作能力;第三,这样庞大的工作显然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那么,这就需要负责人具有相当强悍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从而能够领导一个精悍的参谋军官团完成此项工作。
其实在林风原来的想法中,让周培公干这样的工作实在是有点浪费人才,这个人若在军队中好好锻炼一下的话是有能力独当一面的,不过到了现在却别无选择,因为就目前汉军将领级的素质来看,也只有他才能胜任这个职位。
在这个漫长的冬季中,汉军的全军整编的工作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开始了。在开始召回下级军官的时候,林风心里其实非常之紧张,老实说军队这块虽然发展得非常极为迅速,但显然缺乏足够的凝聚力――换句话来说林风本人对军队中的中、下级军官缺乏足够的影响力。。
为了迎合这场心理上的翻身仗,授衔仪式被办得非常之隆重――为了搞好这场面子工程,林风在新年过后冒着军事风险召回了所有的大将,在**举行了数十万人的大集会,数千名换上刺刀的火枪兵和骑兵排着整齐的仪仗队,校阅两边,大鼓齐鸣唢呐齐奏,在最光亮耀眼的场合这些少将被逐一授衔授军旗,此后隶属中军的宪兵部队在骑兵的引导下大举出动,携带大批新式军官服和军衔奔赴四方,为驻扎在外的其他军官授衔换装。
许多将官在这个时候根本没有注意到,从今天开始,汉军的各支军队再也不能用主将的姓氏作为军旗标志,而是开始实用元帅府授予的番号旗。
根据各支军队的组建的时间以及战场资历,大汉军队正式整编成六个军又两个炮兵旅另两个海军分舰队,分别为赵广元骑兵第一军、刘老四的第二军、王大海的第三军和孙思克、赵良栋的第四、第五军,而林风大帅的中军则被特意命名为“近卫军”――这个类似于“御林军”的名字充分地表明了大帅的野心,所以各级军官理所当然的认可了这一点。\>。在林风的授意下,陈梦雷先生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拿南宋与大明的灭国历史进行了探讨和阐述,南宋那块主要讲述大宋王朝对抗元运动的精神作用,那段历史因为元朝当年大肆诬蔑封杀的关系现在已经变得有些模糊,所以林风在这个大肆篡改抹杀其他义军领袖的作用,总的论调就是根据经验来看,如果一个民族的领袖被干掉的话,那其所领导下的臣民自然也就失去了反抗的信心――支撑这个观点的证据是象山之战后蒙古人就迅速评定了江南,而之前他们付出巨大代价,甚至连蒙哥皇帝都战死沙场也未能完成这个战略任务。
而大明的经验就更加直接――历史证明象李自成、杨起隆那样的草寇根本不能完成拯救民族的任务,这帮家伙利欲熏心鼠目寸光那是迟早歇菜的料,当他们把当年的民族领袖思宗崇祯皇帝陛下干掉之后,咱们大汉臣民就一下子群龙无首不知所措,所以满人八旗这才轻而易举的一举夺取咱们大汉的锦绣江山,由此可见这个领袖在号召以及精神引导方面的巨大作用。
文章最后得出一个观点,在当今时代,唯一能够拯救大汉民族的只有咱们汉军林大帅――吴三桂这个老乌龟的历史是如此之龌龊,所以不能考虑,而其他尚之信之类也是如此,至于台湾郑经那更是混蛋,当年在民族危急的时刻,这帮鼠辈居然为了拥唐拥桂什么自己人内讧起来,丝毫不顾大局,足见也是一帮争权夺利的小人。。
完成第二个步骤之后,这些脑袋被洗刷过一遍的军官们又开始学习如何对普通士兵进行洗脑――这个工作终端可以说是最简单也是最实际的程序,这个时候指导理论中的所谓的“忠孝仁义”或者“民族大义”分量很少,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在“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方面。林风的这些学生们把这个理论进行了巧妙的分解,把军功、军饷、家属待遇计算出一个等级收益,解释了最容易让农民得到土地的方法:那就是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勇敢作战,这样的话大汉朝廷就会非常优厚的为士兵的家庭分配最好的土地。
当然这里面自然还有晋升军官方面的诱惑,根据汉军的等级制度,士兵和军官的待遇可以说是泾渭分明,虽然林风很有限了承认了士官制度――新兵的军饷要少于老兵、经过战争的老兵待遇要高于未打过仗的老兵,而在战场上老兵还有权对新兵发号施令,但这些和军官所享受到的优厚条件自然还是比都没得比,所以这里还不少晋升条款来诱惑想吃军队饭的军人。
虽然这样对军队进行政治教育的方法部分违反了《孙子兵法》中的“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等愚兵古训,但这回却得到了汉军几大巨头的高度赞扬――这个东西不复杂,这些政治家没理由看不出这么做的巨大收益,所以为了推行这场军制改革军方和政府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支持。
当马庄武学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划时代改革的时候,大周王朝的使者终于穿过清占区到达德州前线。从使者团的人选上就可以看出,大周王朝对于此次出使可以说是极为重视,其中使者团的正使正是有“小张良”美称的江南才子汪士荣,这个人在长江以南广有才名,少年时就有“机智多变、腹有奇谋”的风评,在上一次煽动马鹞子***叛清造反的活动中就曾为吴三桂皇帝陛下立下大功,此役后,他临机处断的才能得到了许多重臣的认可,不过大周丞相、驸马夏国相大人却因为忌惮的关系,屡次在皇帝面前淡化汪士荣的功劳,称此事为“事缘机巧”而不表其功,所以在大周开朝立国之后,他未能得到相应的封赏,但所谓名声在外,这次大周群臣在考虑这个危险而重要的任务的时候,还是同时向皇帝陛下推荐了他。
事实上这个决定也相当正确,在进入清占区之后,这位正使大人不顾副使以及随行军官的强烈反对,强行将使者团化整为零,改容易妆潜行前进,在随后的路上更是胆大妄为,竟然胆敢孤身穿越清军占领下的城市,时而收买向导,时而贿赂清军,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最后终于让这次危险的旅程有惊无险的平安完成。
第一个领教他谋略的是德州前线的孙思克将军――当使者团按照汪士荣的计划在约定的地点集结之后,这支不大不小的队伍居然换上了大周的军服,在德州防线旁边公然打出“大周钦使”的旗帜,同时鼓号齐鸣,牛皮轰轰的大摇大摆,蓄意挑衅不远处的清军,而在清军忍不住派出骑兵追杀之后又迅速朝汉军阵线逃跑,差点让沉寂许久的清、汉两军防线爆发大战。
孙思克久为大将,虽然不是什么很懂政治,但这样的把戏倒也瞒不过他,对方这样做无非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向清军方面传递“汉军和大周勾结”的讯息,一方面也是侦察试探汉军方面的军备、战力以及双方在前线的军事现状。虽然知道被这个混蛋耍了一把,但孙思克倒也不敢难为他,这个使者团的外交级别相当之高,远远超出了孙思克的权力范围之外。
所以,他现在所能做的也就是让这票混蛋好吃好喝,然后派出八百里快马向北京方面报告。
#######################
推荐月影传说的《乱世狂贼》,起点原老牌一线写手17K新作。
.pp a{color:#f00;text-decoration:under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