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都市 > 岁月流歌 > 第七十一章 山乡巨变(二)

岁月流歌 第七十一章 山乡巨变(二)

作者:淮上文歌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30 01:16:07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都改革开放四五年了,红石湾大队还没有粮食加工厂。

最近的粮站距离这儿有三十多里的山路,社员们每年的水稻、小麦、玉米收获了,想加工一点精米白面,不但要来回走上半天的山路,有时还要排半宿的队才能轮到,想吃上一口白米饭白面馍真是太不容易了。

所以很多山里人至今还在沿用着最古老的粮食加工方式,水磨舂米,石磨碾粉,自给自足。

红石湾的大峡谷里有一条南溪河,河边有一个谢家畈生产队。

不知何年何月,谢家在外从军归来的老祖宗,在河边架起了两座高大的木头水车,利用流水产生的机械力来舂米磨面。

生产队的时候,这两架水车属于集体财产,如今谢家人又收回去了,常年对外营业。

每加工一百斤的水稻或小麦,收取一两斤的米面作为资费。

王世川刚到红石湾时就意识到了这个商机,但这两年全在外边做买卖,也就把这件事耽误了下来。

如今在这边安家了,卫兰又搞了树下养殖业,经常需要到山外收购些麦麸细糠之类的饲料。开间粮食加工厂的设想,才又回到了王世川的脑海里。

“世川,加工厂肯定是好买卖,我担心你忙不过来。你看看上河沿的粮站一天到晚忙成啥样了!你这个加工厂要是建起来,不光是我们红石湾大队,周边几个大队的社员都会对这跑。到时候你会忙的屁股都不落板凳,哪还有时间炒茶?”

和孙师傅商量这件事,老茶师明显的不赞成,他觉得王世川又在这山望着那山高了。

卫兰也不同意王世川做这件事,更多的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买卖的。

“世川你算算看,我们每次到大队部加工粮食,一百斤稻谷至少要二十分钟的时间才能加工完。一个小时三单生意,一天干十个小时就是三十单,每单收费五毛钱,去掉油费、机器磨损,还没有一斤茶叶赚得多。世川,你可能别在瞎捯饬啦!”

她的这么一通经济账,也直接给王世川的这个投资计划判了死刑。

“我们经营茶行的都讲究风水,要有一个清静的地方。公社粮站的加工厂,好家伙,半里路开外都能听到那个轰隆声,把土地公公都吓跑了!”

有了卫兰的反对,孙师傅也更加理直气壮了,连粮食加工厂的选址在茶园附近,他都觉得不太适合。

高端的茶水自带一股神仙之气,所以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才出好茶。

轰隆嘈杂的加工厂如果放在野茶园旁边,就把茶叶的风水破坏了。这种说法虽然有点牵强,但在老茶师看来,却是祖宗留下来的老规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和溯源来看,感觉偏向道家的思想更多了一些。

“我去问问老车书记,这个事情咋办。全大队连个加工厂都没有,他这个父母官也该管管了。”

王世川还是不甘心,在他看来这也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山外的农村,早就吃上机器加工的精米饭白面馍了。这山旮旯的人家,干饭里尽是糠渣渣,蒸出来的老面馍馍,黑不溜秋的吃着磕牙。

这种状况对于已经吃饱饭,开始重视生活质量的农民商人王世川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他还清楚的记得十几年前,和大哥王世春第一次去加工厂的场景。

兄弟二人走了四十多里的县道,头顶着粮食袋子涉水蹚过了齐腰深的淠河,才来到了刘家渡的村办加工厂。

据说这是全县第一座对外营业的粮食加工企业,四里八乡的人们像赶场交公粮一样,肩挑人扛、推着旱车蜂拥而来,挤满了乡村街道的每一个角落。

王世川哥俩整整等了两天一夜,才轮到了他们。

加工出来的新麦面粉白的像雪花膏一样,回到家里老母亲蒸了一锅的馍馍,吃到嘴里的感觉赛过了任何的点心。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