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都市 > 岁月流歌 > 第七十章 山乡巨变(一)

岁月流歌 第七十章 山乡巨变(一)

作者:淮上文歌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30 01:16:07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一说到边城,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沈从文的小说,那如梦如幻的湘西边陲,还有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他的孙女翠翠姑娘。

其实在红石湾的水库下面,也沉睡着一座叫做“边城”的千年古镇,它就是麻埠街。

北魏时期,麻埠镇隶属霍州边城郡,所以后世也称之为“边城”。一直到解放初期,镇南的城门楼上还镌有“边城保障”的4字砖雕。

北宋年间,麻埠街是全国的12茶市之一。清末民初,安徽茶厘设南北两局,南局设于皖南屯溪,北局就设在麻埠,由此也可以想象红石湾一带当年茶市的盛况了。

五月的一天,老车书记从公社开会归来,也带回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红石湾大队就要通电了。目前的电线杆子已经埋到了柳冲,再翻过两座大山就到家门口了。

车书记在大喇叭通知里还再三强调,安电需要的所有耗材,全部由国家无偿提供。但各家各户都要派出劳力,协助供电所的同志抬电线杆、扯高压线。

原来,当地政府正在大力推动送电下乡工程,电站领导首先想到了水库周边的各个乡镇,也是库区移民的集中安置区。

当年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麻埠、流波等地的土著居民舍小家为大家,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土地,这些年来也没有得到多少像样的补偿。如今送电下乡了,库区的乡村如果不能最先用上电,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所以各级主管领导当即拍板,送电下乡库区优先。尽管红石湾、柳冲这样的山旮旯不通省道、县道,连条通往山外的机耕路都没有。但就算是爬山涉水、肩跳人扛,也要把党的温暖和光明送过去,山乡的农家一户都不能少。

所以在八十年代初期,红石湾是最先通电的少数山乡之一。据说最初两年连电费都不收,可把那些还在使用煤油灯照明的山外人羡慕死了。

在老车书记的带领下,王世川与红石湾大队的一百多位青壮社员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沿着一条条茂林丛生的峡谷,转山开出了一条柳冲通往红石湾大队的简易通道,总里程大概有四十多里。砍倒了途中可能阻挡高压电线前行的树木和毛竹;在一些水流湍急的溪涧上,架设了简易的木桥;在无处落脚的山崖边,挖凿了可供三人并排行走的简易栈道。

每根电线杆都是两吨多重、十几米高的重头货,在没有任何机械助力的情况下,全靠人力搬进大山,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供电所的施工人员现场勘查之后,给出了两头并进、中间合拢的搬运方案。

也就是红石湾这边通过库区的水路运电线杆进山,柳冲这边还是沿着原来的线路。

大伙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使出了蚂蚁搬家的力气,终于把这一百多根大家伙搬到了制定的位置。

“老书记,我们红石湾很快就能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啦!”

站在一处山坡上,遥看着从前方逶迤而来的高压线杆,如灰白色的巨人一般,携手屹立在大山深处,王世川万分感慨的对老车支书道。

“哎呀,还像在做梦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喊了几十年咯!”

老车书记凑着王世川的烟蒂点着了卷烟,深深吸了一口。

曾几何时,我们把每户农家都能住上安装了电灯电话的两层洋楼,作为美好生活的最高追求。比苏联老大哥“土豆炖牛肉”的**生活典范,还更进了一步。

如今这个社会理想早已实现,正如老人家诗中所写的那样,“秋风萧瑟今又是,换了人间”。

伟大祖国的进步,真是太快了。

“世川,砖瓦厂的事情你还得帮我再考虑考虑。这茅草屋里拉电线,就像是驴粪蛋外面光,怎么看都不般配啊!”

老车书记乐呵呵的对王世川笑道,眼看着电线就要连上了,他这个父母官又有了更高的追求,让红石湾大队的每户山民,都能住上公家那样的砖瓦房。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