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都市 > 岁月流歌 > 第三十五章 山货贩子(三)

岁月流歌 第三十五章 山货贩子(三)

作者:淮上文歌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30 01:16:07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从陆安州返回油坊生产队,有二十多里的国道和十多里的乡村机耕路。

离开了国道之后,卫兰暴发户般狂喜的心情才慢慢平静了下来。

“仔细算算我们这一趟买卖,其实也没赚多少。你前前后后搭进去个把月的时间,和贩木材差不多!世川,我说的对吧?”

午后下了一场小雨,黄土路面已不能骑行了,夫妻二人推着自行车,卫兰恍然大悟一般问丈夫。

“嘿嘿,齐大眼喝稀饭没赶过来趟!你才明白啊!”王世川开心的乐呵了起来。

“可不是!你以前进山贩木头,每两天就有一笔进项,这收山货卖山货一个月才有一笔收入!按天算的话,和以前差不多,没多赚多少!回庄子别显摆啦,任何人问你就说和木材生意差不多,就是人轻松些!”

卫兰已完全清醒了过来,郑重提醒丈夫道。

她清楚红石湾目前山货货源的蛋糕就这么点大,别人再掺和进来,丈夫这独家的买卖也就兔子尾巴长不了了。

他们夫妻谈论的问题,在经济学上叫做“机会成本”。

人们做任何投资,进行风险和收益权衡的时候,都必须要考虑到机会成本。

比如孩子上大学,四年时间学杂费、生活费、零花钱加到一块,平均在二十万左右,这是看得见的成本。

假如孩子不上大学出门打工,每年挣5万元工资,四年二十万,这就是读大学所让渡的机会成本。

二者加起来,是个不小的金额,够农村娃娶媳妇盖房子的支出了。

至于王世川所说的“齐大眼喝稀饭---没赶过来趟”这个歇后语,在西北大别山区一带广为流传。

据说三年困难时期,治理淮河的水利工地上粮食短缺,每天早晨的糙米稀饭都不能管饱,人均摊不到两碗。

有个叫齐大眼的民工,每次上来就是一大碗。可等他喝完稀粥再去盛第二碗时,木饭桶早已底朝天了。

这位憨厚的大叔百思不得其解,为啥其他民工每顿都能喝到一碗半的稀粥,轮到他就没有了呢?

原来别人都是先盛半碗粥赶紧喝完再去抢第二碗,只有他傻乎乎的第一碗满满当当,等他再去盛时,稀饭桶里当然就只剩下空气了。

大伙后来都笑话他一根筋,“齐大眼喝稀饭没赶过来趟”的段子也就慢慢的传开了。

江淮大地上泽被千秋的淠史航水利枢纽,就是太行山上的“红旗渠”。

是千千万万连稀饭都喝不饱的江淮儿女,当年一锹一铲挖出来的。

艰苦奋斗、愚公移山不是口号,我们平凡的父辈们都曾是创造这种人间奇迹的真英雄。

王世川再次来到红石湾小学时,已经是阳历五月初了。

他的父亲王元初校长,正领着三位同仁和所有的学生在上劳动课。

操场边上十几亩学田山地已被翻耕了一遍,褐红色的泥土散发着大山的清香,老远都能闻到。

除了一亩左右的菜园外,王元初准备把余下的旱地全部种上黄豆。

等秋学期有了食堂,家远的娃们带米来学校蒸饭吃,收获的黄豆可以当做下饭的蔬菜。

既可口又营养又扛饿,煮上一大盆放点盐巴进去就成,每顿中饭免费定量供给。

山里娃读个书真是太难了,看着有些小娃们中午一块煮山芋就是一顿中饭了,王元初老先生很感痛心。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