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都市 > 岁月流歌 > 第三十四章 山货贩子(二)

岁月流歌 第三十四章 山货贩子(二)

作者:淮上文歌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30 01:16:07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天刚蒙蒙亮,县城里的农贸自由市场已经人头攒动了。

一条长长的三里街,售卖各色农产品的地摊从街头一直摆到了街尾。

肉摊、早点铺子,买豆腐的、买地瓜的、卖生姜卖红豆的,还有提溜着河鱼的渔夫、卖野味的猎人、寻活做的木匠、玩猴的艺人等等。

没有界限没有分类,三百六十行各色鲜活的人们,好像一夜之间全从地下冒出来了,不约而同的汇聚到这条古街上。

据说去年冬天,这个街面最早出现的摊位是个买豆腐的,很快又来了一个炸油条的早点摊子。

两位师傅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把摊位扎在不起眼的街边,生怕“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街道干部过来,把他们的摊子掀掉了。

半个月下来平安无事,这个信息也一传十十传百,从城里传到了乡村。

没有任何的组织和宣传,四里八乡的人们卖点农副产品寻些零花钱,都会直奔三里街而来。

饱受短缺经济之苦和国营菜店冷落的市民们,每天上街买菜也有了逛三里街的习惯。

这条旧时代通向淠河岸边的水路码头,也如原子裂变一般,从半天不见个人影到万人鼎沸的农贸市场,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那个时候的乡下人还没有外出打工的概念,农闲时节的最大消遣就是赶大集逛县城。

每个秋冬季节的清晨,通往县城的各个县道、乡道上,全是熙来攘往赶集的人流。

当然逛县城是需要本钱的,三里街也就成了人们的落脚地。

去那边卖掉带进城的农副产品,手中有了钞票,逛街也就能嗨起来了。

结伴去看场电影,理个时新的发型,去澡堂里泡个澡,给家里的老人孩子们买点城里人的零食。

乡下来的读书娃会啃着一块大饼,在街边的小人书摊前徜徉半天。

当然这都是83年、84年之后的事了,在1980年的那个初夏,王世川夫妇第一次来县城练摊的时候,物质文化生活还没有丰富到这个程度。

有了自行车这个交通工具,夫妻二人进城的速度比徒步的人们快多了。

他俩来到三里街时刚刚拂晓,街面上冷冷清清的,四下里全是报晓的鸡鸣声。

有人可能要问,三百来斤的山货再加两个大活人,一辆自行车是怎么驮过来的。

其实很简单,后座的竹筐驮货,百十斤重的卫兰横坐前面的车大梁上。

平路、下坡骑行,上坡路推车步行,一切就OK了。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刻苦精神无穷无尽,王世川最多的时候,用这辆自行车一次性驮了五百多斤的山货。

把自行车当成了独轮车,一路推着走出了大山。

“来这么早有啥用啊!一个人都没有!”

一阵晨风吹过,大汗淋漓的王世川感到深深的冷意,不由埋怨媳妇道。

“来早才能占到好市口!等天亮街口的摊位就抢不到了!”

街口是城里各个社区市民进入三里街的必经之地,也是练摊买山货的黄金宝地,卫兰在这方面比王世川有经验。

几条麻袋铺在路面上,摆好山茶、蜂蜜、松菇干货的样品,一条半尺宽的杉木板是卖货招牌,插在竹筐里。

上面的文字是由王元初老先生亲手撰写的,红石湾内山山珍:野茶、松菇、野蜜、漆油、桐油等等,醒目而又直接。

但凡老陆安州人,都知道红石湾库区,也知道那里的山茶最是正宗。

等两人把地摊收拾停当刚喘口气,天已破晓,各路赶集的人们也纷至沓来。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