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都市 > 社交的方圆艺术 > 第二章 与同事的关系要以和为贵

社交的方圆艺术 第二章 与同事的关系要以和为贵

作者:孙郡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3 15:00:32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同事关系是办公室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微妙的一种,同事之间既存在竞争又有合作,有互补也有冲突,同事既可以是你的朋友也可以是你的敌人。办公室就像一个战场,如果有很多朋友你就会逢凶化吉,如果周围都是敌人你就会寸步难行,所以应当积极与同事建立坦诚平等、互谅互让的和谐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会让你的工作和生活都变得更简单,更有效率。

1.初次交往加深印象

【社交魔方】

交际越是广泛,越是感到幸福,这就是人类社会的起因。

——福泽谕吉

每个人都希望尽快消除和新同事的距离感,拉近彼此的关系,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般人在初次上班与同事拉关系时,总是选择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例如最典型的谈话:“今天天气不错啊!”“是啊,暖洋洋的,挺舒服。”

这种公式化的对话很安全,但根本不能给新接触的同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的对方也会觉得你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样的交谈无异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也许有人会认为,第一次与同事见面时讲话太冒昧是不懂得社交礼节,所以有所顾忌。其实大可不必考虑这么多。例如你可以很自然地这么说:“最近我和妈妈相处不太好,可在昨天我们一起看电视,又聊了一下午,误会完全解开了……”

或者说:“这几天太热了,我干脆剃成光头,朋友们都认不出我了……”以自己的近况为题材是一种很好的开场白。

选择说话的内容,要考虑工作场合及时间。只有针对性地发话,才能加深彼此的印象。

初次见面若想给同事留下深刻印象,首先必须先消除彼此间的距离。某单位有一次邀请某位先生上台演讲,他用自嘲的语言一开始就消除了与观众间的心理距离。他说:“今天我第一次与各位见面,特意穿了一双漂亮的新皮鞋,不过我好像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你们看新皮鞋张了嘴,脚也起了泡……”

只有尽快地消除初次见面的陌生感,才能给新同事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由于我们一半时间都是在工作场合度过,因此说话有时候会流于形式。如何引起新同事注意,就在于如何选择话题。聪明的你,何不运用创意制造奇迹呢?

与任何人会话,都包括了“听”与“说”两部分,所以,这两方面都马虎不得。一般人,往往只注意自己所说的话,而很少注意去思考对方所说过的话。

一般人讲话也还会犯这种毛病:在讲话中,脑中只充满着“接下去该说什么”,而往往没听见对方所说的话。如果对方所讲的话中另有含意,那你根本不可能领会。

会说话的人,在同事们讲话时,都很注意听着,然后适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相反,有的人在同事讲话时,总是故意随时将自己的身体抬高,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一旦有机会,马上插嘴。这种人所讲出的话,往往文不对题,引起同事反感。因此,在会话中应该注意去听同事说话。最理想的会话形式是七分听、三分说。

注意听同事的话,并不表示只听他所讲出的话,还要去注意他的身体、动作,还有眼光、表情所表达的意思,有时连服装、打扮都应该注意。如果都能这样全心全意去聆听同事讲话,那么他一定很高兴,而且会有一种踏实感,觉得你很可靠,因为他觉得他所说的话已受到你的重视,说明你是一个知己,这样也就为你在今后的工作上铺平了道路。

还有,如果你认真地听同事所讲的话,也可以适时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例如:“为什么会这样呢?”或:“嗯!我也有同感。”如果你没有用心听,那你只能勉强含糊地回答说:“哦!是这样啊!”

前者的要领就是将同事所说的话,再一次由你的表达出来,简单地说,就是和对方同调,这说明你听得很认真,也可以说是借着言词来承认对方的人格。这样关怀的做法,会令新同事们觉得你是个温柔体贴的人,从而对你产生亲近的感觉,为你处理好同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你留给新同事的最初印象如何,往往会影响到你们日后的交往,所以初次交往时,你一定要尽己所能,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

2.利用应酬增进感情

【社交魔方】

没有社交,没有适合我们口味的社交,人就永远得不到满足。

——杰佛逊

社交中的应酬,是一门人情练达的学问,它可以拉近距离、联系感情。同事间的应酬有很多:小张结婚、大李生子、赵姐升迁、小童生日……你一定要积极一点,帮人凑份子、请客、送礼,因为应酬是最能联系感情的办法,善于交际的人一定会抓住它大做文章。

一位同事生日,有人提议大家去庆贺,你也乐意前行,可是去了以后发现,这么多的人,偏偏来为他贺岁,他们为什么不在你生日的时候也来热闹一番?这就是问题所在,这说明你的应酬还不到位,你的人际关系还有欠佳的时候。要扭转这种内心的失落,你不妨积极主动一些,多找一些借口,在应酬中学会应酬。

比如你新领到一笔奖金,又适逢生日,你可以采取积极的策略,向你所在部门的同事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想请大家吃顿晚饭,敬请光临,记住了,别带礼物。”在这种情形下,不管同事们过去和你的关系如何,这一次都会乐意去捧场的,你也一定会给他们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

小方上班已经快半个月了,与同事的关系却还停留在“淡如水”的阶段,看着其他同事彼此间亲亲热热,小方真是又羡慕又无奈。这天是周五,行政部的王小姐大声宣布:“明天我生日,我请大家吃饭,愿意来的呢,明天下午3点,在公司门口会合!”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叽叽喳喳议论个不停,当然,小方依旧是被冷落的那一个。“去不去呢?人家又没邀请我!”下班后小方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最后一咬牙,还是决定去。第二天,他准时来到公司门口,当他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王小姐时,她明显愣了一下,但马上就笑开了,并对小方表示了热情的欢迎。那一天他们玩得非常尽兴,小方还两次登台献艺,办公室里的尴尬气氛就这样打开了,小方也成功地融入了这个集体。

如果没有参加这次应酬,小方可能还得在办公室的“北极地带”继续徘徊,可见应酬确实是联络感情的最好办法,吃喝笑闹间,双方的距离就被拉近了。

重视应酬,一定要入乡随俗。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中,升职者有宴请同事的习惯,你一定不要破例,你不请,就会落下一个“小气”的名声。如果人家都没有请过,而你却独开先例,同事们还会以为你太招摇。所以,要按约定俗成来办。这是请与不请、当请则请的问题。

重视应酬,还有一个别人邀请,你去与不去的问题。人家发出了邀请,不答应是不妥的,可是答应以后,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对于深交的同事,有求必应,关系密切,无论何种场面,都能应酬自如。

浅交之人,去也只是应酬,礼尚往来,最好反过来再请别人,从而把关系推向深入。

能去的尽量去,不能去的就千万不能勉强。比如同事间的送旧迎新,由于工作的调动,要分离了,可以去送行;来新人了可以去欢迎。欢送老同事,数年来工作中建立了一定的情缘,去一下合情合理;欢迎新同事就大可不必去凑这个热闹,来日方长,还愁没有见面的机会吗?

重视应酬,不能不送礼,同事之间的礼尚往来,是建立感情、加深关系的物质纽带。

同事在某一件事上帮了你的忙,你事后觉得盛情难却,选了一份礼品登门致谢,既还了人情,又加深了感情,同事间的婚嫁喜庆,根据平日的交情,送去一份贺礼。既添了喜庆的气氛,又巩固了自己的人缘。像这种情况,送礼时要留意轻重之分,一般情况礼到了就行了,千万不要买过于贵重的礼品。

同事间送礼,讲究的是礼尚往来,今天你送给我,我明天再送给你,所以,不论怎样的礼品,应来者不拒,一概收下。他来送礼,你执意不收,岂不叫人没有面子?倘若你估计到送礼者别有图谋,推辞有困难,不能硬把礼品“推”出去,可将礼品暂时收下,然后找一个适当的借口,再回送相同价值的礼品。实在不能收受的礼物,除婉言拒收外,还要有诚恳的道谢。而收受那些非常礼之中的大礼,在可能影响工作大局和令你无法坚持原则的情况下,你硬要撕破脸面不收,也比你日后落个受贿嫌疑强。这叫作“君子爱礼,收之有道”。

应酬,是处理好同事关系的法宝之一,嫌应酬麻烦而躲避它的人,会被人说成是不懂得人情世故,处理好应酬的人必定会受到同事的欢迎。

3.不做对头做对手

【社交魔方】

有人用网网住了一只天鹅、一只乌龟和一条鱼,后来它们趁那个人不注意就一起拖着网跑掉了。可是该去什么地方呢?天鹅拼命往天上飞,乌龟拼命往岸上拽,鱼一心想往水里拉,不一会儿那个人追了出来,轻而易举地把它们又追回去了。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对手”,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同事之间不但有竞争,还有合作。

坐在一起的同事常常侃大山,云山雾罩,欢声笑语,气氛可说十分融洽。可谁知,在这种氛围背后,却会阴霾密布。因为是同事,因为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同资同辈,他们之间就存在竞争。存在竞争就容易让人抛掉正常的心态,于是笑里藏刀、绵里藏针、排挤迫害等等招术便纷纷登场,因为“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对手”。

韩非是名传千古的集法家之大成的思想家。当初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五蠹》这些文章,深有感触地说:“我如果能见到这个人,并与他交往,就是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了。”李斯说:“这是韩国的韩非所写的文章。”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就立即攻打韩国。其实,韩非在韩国并没有受到重用,韩国国君是在亡国之际,才想起韩非的用场,派他出使秦国。

韩非入秦之后,眼见强秦之势,不但忘记了出使秦国的重任,反而上书秦王,直陈己见。秦王阅毕,正合胃口,更添对韩非的敬慕,便欲封官重用。

然而,韩非入秦,却引起了李斯的恐惧。他与韩非曾同时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李斯深知自己才华不及韩非,现在二人同事一主,日后定然韩非占尽风头,而自己则屈居其下。

于是,李斯向秦王进谏道:“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大王要兼并诸侯,韩非终究会帮助韩国,而不会帮助秦国,大王既然不用他,但久留在秦国然后再放他回国,这是自留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杀了他。”秦王认为他讲得有道理,便下令将韩非囚禁。李斯既怕秦王反悔,又怕韩非上书自辩,便派人送毒药逼韩非自杀。

一代旷世奇才,只因可能与李斯同事秦王便遭毒害,韩非也只能有“既生非,何生斯”的悲叹了。因为韩非的到来威胁了李斯在秦国的地位,视名利为生命的李斯焉能等闲视之?哪管你我曾是同学,哪管你我同在异乡为异客,去死吧。因为“同行是冤家”。

才华过人、锋芒毕露就容易让人感到受威胁,所以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就要用你的行为让同事感觉到,你的存在不会威胁他的地位,使他有安全感,不可妄自尊大,事事处处占尽上风。这样,同事就会认为你既是忠实可靠的同事,又是朋友,就会毫无顾虑地与你交往、合作了。

同事间的竞争应该是明刀明枪,因为竞争过后还得继续合作更不宜与同事争名夺利,当事业有成时,要与同事谦让一些。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争来夺去,把属于同事的东西夺来归于自己名下,就不会有人愿意与你合作、相处的。你以后的发展也好不到哪里去了。

同行不幸成为“冤家”,同事成为“对手”,就是因为同行、同事之间存在着竞争,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同事之间还不甚了解,尤其是刚到一单位的同事之间,他们对单位、工作都感到陌生。这时,同样的安全需要、同样的地位、相同的境况使他们可以成为好朋友。但过了若干年后,你会发现情况出现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出现了,他们便不再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就会出现隔阂。而开始在意领导对每个人的评价,以及别人和自己的升迁、前途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究根寻底,只有两个字在作怪:竞争。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竞争就非得让友情走开?!

基于此,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就必须正确认识竞争、正确对待竞争。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单位都有晋升、提薪的机会,而在众多的同资同级人中,晋升谁、提谁的薪,或者说谁能提级提薪,就全靠个人表现,这便出现了竞争。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争本身又有利于促进每个人的成长,有利于个人抱负的实现。对一个集体而言,竞争则有利于提高效率。

但是,竞争存在,不是不择手段存在的理由,竞争应该是正当的,同事之间的竞争,更不应该把对手理解为“对头”,竞争对手强于自己,要有正确的心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是我一生的主张。只有在能者面前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才能不断进步。”因此,同事之间的竞争要以共同提高、互勉共进为目的,以积极的竞争心态投入到竞争当中去。

竞争总是要分胜负的,就看你能否正确地对待胜与负这两种结果了。有人在竞争中不择手段,就是无法正视结果,不能认清这样一个道理:竞争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成功者,就有失败者,胜要胜得光明磊落,输要输个坦坦然然。同事之间的竞争,胜负只说明过去,他胜了,你向他祝贺,你要从中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利于你以后的发展。同事之间的竞争,竞争中是对手,工作中是同事,生活中是朋友。竞争后,胜者不必得意忘形,输者不必垂头丧气。

要能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孟子说:“养心莫善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说,人修心养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很少的人,就是得到的不多也不觉得少;**很多的人,就是已经得到了很多仍然觉得少。

“知足者常乐”,谁不想得到晋升,获得提薪呢?但现实中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得到,于是就有了竞争。竞争总有失败者,何必那么在意结果而沮丧呢?又何必为了此名此利而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呢?既然没能获得,还可以退而修身长智,下次再争取嘛。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有一句名言:“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会再痛苦了。”说的就非常有道理。

同事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要搞好团结协作,又要谨慎小心地守住自己的发展领域,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一种平衡。同事应当是互相尊敬的对手,而不是冤家对头,只有理清了这一点,你才能与同事和平共处,你才能在仕途上昂首阔步。

4.别用嫉妒来折磨自己

【社交魔方】

嫉妒毕竟是一种卑劣下贱的情绪,因此它乃是一种属于恶魔的素质。恶魔所以趁着黑夜到麦地里种上稗子,那是因为他嫉妨别人的丰收啊!

——培根

同事之间最容易出现嫉妒,嫉妒别人升迁比自己快,嫉妒别人比自己有才华……嫉妒是一种对人对己两不利的情绪,嫉妒别人其实就是在折磨你自己。

胡某、王某两人同年大学毕业,进入同一个单位工作,业务上经常互相交流。但经过几年以后,胡某以其熟悉的业务、精干的办事能力而获得领导的赏识,还评上了高级技术职称。而王某则平平淡淡,无所建树。但他对胡某很不服气,对胡某所获得的一切也很嫉妒,于是给领导写了一封匿名信,诬陷胡某。最终事情败露,被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正所谓偷鸡不成反而蚀一把米。

嫉妒,最容易在同事间出现。因为同事大都年龄相仿、职务相当,因此当别人事业上取得了进步后,人们总喜欢拿来与自己比较。一比才发现,自己不如人。但又总觉得不服气,结果便是嫉妒别人。

同事之间如果因嫉妒而你整我、我整你,冤冤相报,何时能了?而每个人每天都要绷紧神经,生活岂不是累死人。自然也就不能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了。

并且,爱嫉妒别人的人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整天嫉妒别人,自己心里也烦恼,老觉得别人比自己高明,对此又不能平静,要嫉妒还要想如何算计别人。这种人活得也很累。

嫉妒,就如心灵上的肿瘤,折磨着有此“偏好”的人。嫉妒还会引发生理上的一些不良反应,医学研究表明,嫉妒容易引起头痛、高血压、胃病、心脏病等,甚至还有因嫉妒而死的事情。

三国时年轻有为的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其时周瑜在东吴很受孙权赏识,为孙权的股肱之臣。且年仅三十多岁,正值壮年,却为嫉妒而亡。晋代刘伯玉的妻子因为听到刘伯玉对曹植《洛神赋》中洛神的形象赞不绝口,竟也嫉妒得不行,投河自杀;而奥塞罗的嫉妒则使他杀死了自己的爱妻戴芬莫娜。嫉妒如此让人短寿、伤人性命,人们是不是该去此“痼疾”,活得更滋润、更长寿,恬然自得呢?

嫉妒心理是一种低级趣味,而恰恰有不少人都有这个毛病。其实,社会给每个人提供的创造和进取的机会是平等的,完全用不着彼此嫉妒与排挤。同事之间存在竞争,应该是你追我赶式的正常竞争,而不是拉别人的腿、拆别人的台的竞争。

一些国人的嫉妒,其重要原因就是不求上进,又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似乎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我吃糠咽菜,你就不能吃大米白面,哪个敢吃,就群起而攻之。于是“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正如韩愈所说:“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