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都市 > 社交的方圆艺术 > 第一章 如簧巧舌之社交语言艺术

社交的方圆艺术 第一章 如簧巧舌之社交语言艺术

作者:孙郡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3 15:00:32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语言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战争离不开枪炮,沟通离不开语言。脸热心跳、张口结舌、辞不达意是一种表现;落落大方、侃侃而谈、应对自如是另一种表现。好的语言如同好的色彩,易让人感受到你的气质为人,有效发挥沟通的作用。油嘴滑舌、夸夸其谈、哗众取宠不算口才好,说得到位、得体、巧妙,才算是掌握了这门学问。

1.“高帽子”不能送得太离谱

【社交魔方】

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

——威廉·詹姆士

与人交往时,恰当地给对方送上一顶“高帽子”,不仅可以获得好人缘,还可以使双方在心理和情感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有一天早晨,当苏格兰都柏林的一位牙医里奇·费伦特接待了一位新的病人,当这位病人指出她用的漱口杯、托盘不干净时,他真的震惊极了。不错,她用的是纸杯,而不是托盘,但生锈的设备,显然表示他的职业水准是不够的。

当这位病人走了之后,费伦特医生关了私人诊所,写了一封信给阿格尼丝——一位女佣,她一个礼拜来打扫两次。他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阿格尼丝:

最近很少看到你。我想我该抽点时间,为你做的清洁工作致意。顺便一提的是,每周2小时,时间并不算少。假如你愿意,请随时来工作半个小时,做些你认为应该经常做的事,像清理漱口杯托盘等等。当然,我也会为这额外的服务付钱的。”

第二天,他走进办公室时,他的桌子和椅子,被擦得几乎跟镜子一样亮,他几乎从上面滑了下去。当他进了诊疗室后,看到从未见过的非常干净、光亮的铬制杯托放在储存器里。面对工作不力的女佣,费伦特医生可以指责她,但这样做只会引起她的怨愤,当然,医生也可以另请一名女佣,但新女佣也未必会比阿格尼丝做得更好。于是费伦特医生选择送对方一顶“高帽”,为了这个小小的赞美,女佣工作得更加卖力认真,那么,她用了多少额外时间呢?一点都没有。

要注意的是,给人戴“高帽”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谓的“拍马屁”、“阿谀”、“谄媚”,都是技艺拙劣的高帽工厂加工的伪劣产品,因为它们不符合赞美和恭维的标准。

高帽尽管好,可尺寸也得合乎规格才行。滥做过重的高帽是不明智的。赞扬招致荣誉心,荣誉心产生满足感,但人们发现你言过其实时,常常因此感到他们受到了愚弄。所以宁肯不去恭维,也不宜夸张无度。

某公司有位A女士,漂亮且聪明,而且嘴巴很甜。她的上司非常爱漂亮,又会搭配衣服,稍一动手,就变出很多看似一套套的新衣服。而那位甜嘴巴的女士,却成为了这位上司的苦恼。因为,每天早上一到公司,对方那种令人不舒服的赞美就涌入耳中,“哇噻!经理!又买了一套新衣服,对不对?颜色好漂亮喔!穿在您身上就是不一样。”隔天一见面,又来了:“看看看!又一套了,很贵喔?还有项链、耳环,也是新的吧?我就缺这个本事,不会像您如此会打扮。”不仅如此,她还当着客户“恭维”上司,说辞几乎都是:“在我们‘经理’英明的带领之下,我才有今天的成绩,好多人都问我跟我们‘经理’多久了?其实也没多久啦,但是大人大度,肯教我嘛!对不对!”

上司终于被她的过分“恭维”及不诚的眼神弄烦了,只好告诉她:“不是你没看过的就是新衣服,我的衣服有的五六年了,只是保养得好,配来配去就不一样啦!你一嚷嚷,人家以为我多浪费,怎么天天买新衣,以后请别再说我的衣服啦!”这位甜姐儿给上司送的高帽就很不得法,首先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其次她的赞美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真诚。触犯了这两条送“高帽”的大忌,她的领导会喜欢才怪。

那么怎样才能完美地送出赞语呢?

(1)赞美要有独到之处

赞美战术是人们经常使用的,针对某个特定的人,可能有一些赞美是他经常听到的。这些赞美往往是针对他的最突出、最明显的特点的,如外表看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外表漂亮英俊、气质不凡等等,这些赞美之辞,对他而言已听到很多次,已成习惯,再听到同样的赞美,其效果会遵循报酬递减定律,最后被他解释为常规的交往程序,而不再具有特定的意义,甚至还会认为你对他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因而,要把赞美的效果推向极致,你应该尽可能使自己对对方的赞美新颖些,与对方经常听到的赞美有所不同。新颖的事物总是优先引起人的注意,这时的赞美才能真正起作用。但既强调赞美的真诚基础,又要尽量新颖,这就需要你细心观察对方,深刻了解对方,赞美的内容由外及内,发现他不易为人发现的优点。这种发现显然需在大量的、深刻的交往中才能完成。

(2)赞美不可过多过滥

在一段时间里,你对同一个人赞美的次数越多,那么赞美的作用力也就越低。比如故事中的A女士,她不停地赞美上司,她的赞美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让人觉得肉麻。因而,尽管人们需要赞美,但赞美不能毫不吝啬地随便给予。如果你过于频繁地赞美某人,你极可能被对方误解为以虚誉钓人的献媚者,甚至对你产生警惕、反感。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的人际吸引水平变化规律说明,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对自己的赞美不断增加的人,将自始至终都赞美自己的人和起初贬低自己但逐渐发展到赞美自己的人相比,我们更喜欢后者。强调要注意赞美的频率,也就是说要慎重地给予赞美。

(3)赞美最好间接送

罗斯福的一个副官,名叫布德,他对颂扬和恭维,曾有过出色而有益的见解:背后颂扬别人的优点,比当面恭维更为有效。

这是一种至高的技巧,在人背后称扬人,在各种恭维的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兴的,也最有效果的了。

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某人在我们背后说了许多关于我们的好话,我们会不高兴吗?这种赞语,如果当着我们的面说给我们听,或许反而会使我们感到虚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诚心的,为什么间接听来的便觉得悦耳呢?因为那是赞语。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拉拢一个敌视他的属员,便有计划地对别人赞扬这部属,他知道那些人听了以后,一定会把他说的话传给那个部属。

赞美别人,最重要的让人乐于相信和接受。所以在送人赞语时要多动动脑子,把“高帽子”弄得过白过滥,俗不可耐,不但会糟蹋自己,也会让别人倒足胃口。

2.没事儿“幽”他一“默”

【社交魔方】

农夫和妻子从猪圈里抓出一只猪,准备杀掉它过节。猪说:“且慢,你为什么杀我不杀狗?”农夫告诉它:“这是上帝给你的惩罚,你只会吃睡,狗却能看家望门。”猪镇静地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放了我吧!上帝让我生为猪而不能生为狗,不是已经狠狠地惩罚过我了吗?”农夫被逗得哈哈大笑,回头对妻子说:“换一头猪,这头明年再说!”

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以善意的微笑代替抱怨,避免争吵,幽默还能帮助你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它所产生的效果远胜于咧嘴一笑。

高尚的幽默,可以淡化矛盾,消除误会,使不利的一方摆脱困境。世界幽默大师萧伯纳有一次在街上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倒了。肇事者吓得六神无主,惊慌之中连忙向萧翁道歉,然而萧翁却对他说:“先生,你比我更不幸,要是你再加点劲儿,那就可作为撞死萧伯纳的好汉而永远名垂史册啦!”一句话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幽默,是社交场合里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可以使人们的交往更顺利、更自然、更融洽。

幽默是化解尴尬的一剂灵丹妙药,谈话中突如其来的窘境往往使大家不知所措,但这时只要有一个恰当的幽默,大家就都可以从窘境里摆脱出来。

20年来,日本的多湖辉一直从事对人们处在尴尬境地时的各种表现的研究。他指出:“人们在公开场合被羞辱,通常并不认为是开开玩笑,或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人的感情受到伤害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十分愤怒,表现为张口结舌或者满脸通红。但是,我们可以有另一种比较聪明的解决办法,保持沉默,或者设法改变你的处境。”

别花许多的时间为你受到的伤害而烦恼,不要冥思苦想这类“为什么这人要对我如此恶作剧”的问题。也许有些人是故意使你感到窘迫的,因为他们觉得你对他已造成威胁,或者是想惩罚你曾经做过对不起他的事;而另一些人是习惯于开这类玩笑的,他们毫不考虑别人是否受到伤害。对于这类人,没有必要去计较他是否是故意的。

幽默还可以拉近你和他人之间的距离。你有幽默感,你就有亲和力,别人自然而然就愿意和你谈话和交往,因为你的幽默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却不会给他们造成压力。

有一位年轻人新近当上了董事长。上任第一天,他召集公司职员开会。他自我介绍说:“我是杰利,是你们的董事长。”然后打趣道:“我生来就是个领导人物,因为我是公司前董事长的儿子。”参加会议的人都笑了,他自己也笑了起来。他以幽默来证明他能以公正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地位,并对之具有充满人情味的理解。实际上他委婉地表示了:正因为如此,我更要跟你们一起好好地干,让你们改变对我的看法。

有时我们确实需要以有趣并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人情味,给人们提供某种关怀、情感和温暖。据说有位律师,他寓所隔壁有个音乐迷,常常把电唱机的音量放大到使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这位律师无法休息,便拿着一把斧子,来到邻居门口。他说:“我来修修你的电唱机。”音乐迷吓了一跳,急忙表示抱歉。律师说:“该抱歉的是我,你可别到法庭去告我,瞧我把凶器都带来了。”说完两人像朋友一样笑开了。

这位律师并不是想把邻居的电唱机砸坏。他是恰当地表达了对邻居的不满——请注意:是对音响而不是对人——他的行为似乎是对音乐迷说:“我们是朋友,我希望和你好好相处,至于唱机是唱机,可以修理一下。”当然,所谓“修理”只是把唱机的声音开低些罢了。

如果你对自己幽默的手法没有足够的自信,不妨学学孩子式的幽默。即使在60岁以后,我们也经常为孩子们由天真而产生的幽默所感动。他们是真正以坦诚待人,不会隐瞒任何事实。当他们毫不掩饰地道出心里想的或事实真相时,人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他们,跟他们在一起会感到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无法感到的轻松、愉快。

有一次,费里斯在家里请几位朋友吃饭。朋友来了,他妻子要他的小女儿向客人说几句欢迎的话。她不愿意,说:“我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话。”这时一位来做客的朋友建议:“你听到妈妈说什么,你就说什么好了。”他女儿点点头,说:“老天!我为什么要花钱请客?我们的钱都流到哪儿去了?”费里斯的朋友们大笑起来,连他妻子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就是孩子式的幽默。他的女儿把母亲的想法以极纯真的方式说了出来,使大人们也不得不认真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减轻了我们对金钱方面的忧虑。费里斯从中得到了一点东西:孩子式的幽默能使我们显得格外真诚。

善于理解幽默的人,容易喜欢别人;善于表达幽默的人,容易被他人喜欢。幽默的人易与人保持和睦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常常不乏令人碰得头破血流仍然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来点幽默,却往往会迎刃而解。使同事之间、夫妻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幽默还能显示自信,增强成功的信心。信心有时也许比能力更重要。生活的艰难曲折极易使人丧失自信,放弃目标。若以幽默对待挫折却往往能够重鼓起未来希望的风帆。

幽默感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它需要你以知识、修养为基础,在社交过程中尽量让自己轻松、洒脱,想办法将话说得机智、逗笑。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不自然,但经过不断实践,你就会将幽默运用自如,你也就越来越受欢迎。

3.称呼大有学问

【社交魔方】

狐狸和狼想跟母鸡要只鸡蛋,它们决定分头行动,看谁能够成功。狼一马当先地冲到母鸡家里:“母鸡!你的鸡蛋给我一个,你那么勤劳,那么能干,那么善良,一定会帮我这个忙的,对不对?”母鸡冷冷地看着狼:“别做梦了!我怎么可能会给你鸡蛋,快滚吧!”狐狸来了,它亲热地说:“鸡妈妈,您能帮我一个忙吗?我需要一只鸡蛋!”母鸡想了想,就给了狐狸一只鸡蛋。狼跳出来说:“不公平!我说得甜言蜜语比它还多!”母鸡冷笑着说:“至少狐狸还懂得叫我一声鸡妈妈!”

称呼,是待人接物时说出的第一个词,它也是进入社交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称呼不得体,就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使双方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过去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眼看已近黄昏,可是前不着村,后不巴店。正在着急,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背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人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口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个“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头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个故事所以流传很广,是因为它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与人交往中,称呼是个大问题,称呼好了,对方自然会高兴,但如果称呼不当,那就麻烦了。例如故事中的年轻人,他就因为对老人的称呼太无礼,结果被老人教训了一顿,但当他礼貌地称呼老人时,老人也改变了态度,亲切地邀请他做客。

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这要根据对方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和交往的场合,以及双方关系来决定。

(1)亲戚之间的称谓。亲属之间,对长辈应以亲属称谓相称,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舅舅等。称呼长辈的姓名、职务、身份、职业等都是不礼貌的。对平辈,可相互用亲属称谓或加排行序列称谓相称,如哥哥、妹妹、二哥、三妹等;夫妻之间可以姓名相称,俩人在一起时,可用昵称,但不宜在父母面前、孩子面前和公开场合使用。

(2)熟人之间的称谓。对关系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照自己亲属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确定相应的称呼,还可以“姓加亲属称谓”、“名加亲属称谓”、“姓名加亲属称谓”称呼,如“李奶奶”、“杜叔叔”等。

在一些正式、公开的场合,可以称呼熟人职务、职业,也可以“姓加职务、职业称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相称。如“汪厂长”、“李处长”等等。

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份较高的人常对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份较小的人称呼姓名,这种称呼明快直爽。反之,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份较小的人对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份较高的人直呼姓名,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朋友、同学、同事之间,因为相处长了,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丁”、“小陈”等。

(3)对陌生人的称谓。对陌生人的称谓,一般来说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用通称。可根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称“同志”、“朋友”、“师傅”、“先生”、“小姐”等。对男人一般可以称“先生”,未婚女子称“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或“太太”,若已婚女子年龄不是太大,叫“小姐”,对方也决不会反感。而称未婚女子为“夫人”就是极不尊重了。所以,宁肯把“太太”、“夫人”称作“小姐”,也决不要冒失地称对方为“夫人”、“太太”。一般说成年的女子都可称“女士”。二是可以亲属称谓相呼,可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等情况,以父辈、祖辈、平辈的亲属称谓相称,如“大伯”、“阿姨”、“老爷爷”、“大娘”、“大嫂”、“大姐”等。称呼对方“大嫂”还是“大姐”时,必须谨慎从事,因为对方婚否不好确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称“大姐”比较稳妥。

另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各种方言,所以还要特别注意方言间称呼的异同。几个年轻人结伴到承德避暑山庄去旅游。这天他们从避暑山庄出来,想去八王庙,为抄近路,两个小伙子上前去问路,正遇上一个卖雪糕的姑娘。一个小伙子上前有礼貌地叫了声:“小师傅!”开始这姑娘没有答应,小伙子以为她没听见,又高声叫了一声。立刻激怒了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饶人,气呼呼地说话:“回家叫你娘小师傅去!”两个小伙子还算有涵养,压了压火气,没有发作。本来是有礼貌地问路,反倒挨了一顿骂,这是为什么?后来他们才知道,当地农民把和尚、尼姑称为师傅,难怪那位姑娘发脾气。

像这种用错称呼的情况并不罕见,所以去到外地时,应对当地的民俗情况略做了解,最好是根据不同的职业称呼对方,不管遇到什么人都口称“师傅”,就很容易闹出笑话。

称呼人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沟通都是从称呼开始的,得体、有礼的称呼会让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受欢迎。

4.批评也要有人情味

【社交魔方】

坦直批评的人,即使不因此被怀恨,至少也不可能受到欢迎。

——海涅

生活中,批评和赞扬一样必不可少,因为缺点每个人都有,要想与某人的关系更进一层,除了一般的关怀和赞美外,还要善于对他的缺点提出善意的批评,这样往往能赢得他的信任,甚至将自己视为他的知己,但要注意的是,批评对方时,措词尽量要委婉,如果你的批评太刺耳,说不定会使他站到与你敌对的立场上去。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属下向林肯总统打听敌人的兵力数量,林肯不假思索便答:“一百二十万至一百六十万之间。”下属又问其依据何在,林肯说:“敌人多于我们三四倍。张嘴就来的批评,就像直接给人一巴掌一样,很少有不惹人怨恨的我军四十万,敌人不就是一百二十万至一百六十万吗?”为了对军官夸大敌情、开脱责任提出批评,林肯巧妙地开了个玩笑,借调侃之语嘲笑了谎报军情的军官。这种批评显然比直言不讳的斥责要好多了。

其实,许多时候批评的效果往往并不在于言语的尖刻而在于形式的巧妙,正如一片药加上一层糖衣,不但可以减轻吃药者的痛苦,而且使人很愿意接受。批评也一样,如果我们能在必要的时候给其加上一层“外衣”,也同样可以达到“甜口良药也治病”的目的。

尽管大家都知道药物能治病,但吃到苦药仍感觉难以下咽,坦率地提出批评即使不因此招人怨恨,至少也难以受到欢迎。所以批评一个人之前,你不妨先赞扬他一番,直说得他心花怒放,这时你再指出他的白璧“微”瑕,相信他就会比较乐于接受了,此法长孙皇后就曾试用于唐太宗,效果很不错。

魏征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谏官,唐太宗想做的很多事情都被他谏止了。于是,唐太宗便觉得很不舒坦,不能忍受。有一次,他退朝回到宫中,余怒未息,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得知皇上要杀魏征,便急忙换上朝服,给皇上道贺,太宗不解,便问其故,长孙皇后说:“我听说主明臣直,魏征忠直,正因为陛下是明主,这难道不是一件该庆贺的事情吗?”唐太宗听罢不由是转怒为喜,魏征的脑袋自然也就保住了。后来,魏征病死,唐太宗还流着泪说道:“以铜为镜,可以整理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看出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道得失。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好镜子啊!”

长孙皇后实在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她先赞颂皇上英明,让太宗大为高兴,接着再委婉地指出太宗不应该滥杀谏臣,太宗听着顺耳,自然应允。由于可以看出“良药”未必要“苦口”,把“良药”包上“糖衣”,治病的效果反而会更好一些。

注意,批评的目的不是贬损别人,也不是打击别人,而是帮助别人改正缺点。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掌握批评的艺术。

(1)就事论事,别提过去

有些人一批评别人就喜欢算旧账:“对了,你以前做过××事,还做过××事。”“顺便说一说上次你……”这样算总账的方式,在母亲骂孩子时,也是很常见的。但这种责备的方式,可以说是毫无效果。就挨骂而言,算老账,必然会觉得对方是没有足够的道理,才扯出历史。不仅不会反省,甚至想反驳说:“既然如此,当时为何不说?”或想道:“原来他早就对我有成见。”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