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都市 > 社交的方圆艺术 > 第四章 与朋友的关系要亲密有度

社交的方圆艺术 第四章 与朋友的关系要亲密有度

作者:孙郡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3 15:00:32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中国古训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西方谚语说:“朋友是人生最为珍贵的财富。”一个人如果能多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么一生都会因此而受益。交朋友一定要至真至诚,广交天下良朋,但也要注意与朋友保持适度距离,朋友关系太亲密了,就容易产生矛盾,淡如水的友谊才能天长地久。

1.好朋友也要“明算账”

【社交魔方】

朋友的每一次背信弃义,都增加了几分我们对于金钱威力的依赖。

——威廉·申斯通

生活中,常见到一些自认可以与朋友同生共死,因而“有衣同穿,有钱同用”,亲密的让人看了眼红。其实朋友之间,礼尚往来,互赠物品,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一起吃饭喝酒等,也是情理中的事。但如果认为“好朋友在经济上可以不分你我”,那就大错特错了。

湛明跟铁哥们儿姜林闹翻了!起因是姜林抱怨两人在一起总是他花钱。湛明和姜林从初中到大学都是好朋友,刚毕业时两人又在一起合租房子,那时两人发了工资就随手放到客厅的柜子里,谁想用就自己去拿,从来不分你我,两人戏称这种情况是“小**”。后来由于工作调动,两人各自租了房子,但感情却没变,谁缺钱了只要说一声,几百块钱就送过去,从来也不记账。年初的时候,姜林交了个女朋友,花费大了起来,常向湛明拿钱,湛明渐渐地就有点不高兴,有一次姜林又要借一千,湛明拒绝了他。姜林就很生气,他跟别人说:“这么多年了,这小子不知道跟我拿了多少钱,一起吃喝都是我付账,没想到他翻脸就不认人了!”湛明也很生气:“他花了多少钱?上次他妈妈住院,不是我送去了五千吗?刚毕业时我挣得比他多一倍,那些钱都让谁花了?”于是两人大吵了一架,从此谁也不理谁了!

朋友之间钱财也要分清,把友情系在金钱上一定会出问题俗话说得好:“交义不交财,交财两不来;要想朋友好,银钱少打扰。”把友谊建筑在金钱的基础上,就像把大楼建在沙滩上一样,是极不牢靠的,而且严格说这种友谊也算不上真正的友谊。如果朋友交往中像湛明和姜林这样,经济上长期不分你我,那么必然会带来很多恶果。

首先,会使友谊变质,使纯洁的友谊蒙上金钱拜物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的灰尘。天长日久,相互之间的平等关系会变成经济上的依附关系。

其次,由于物质至上主义的侵入,朋友之间平等的关系还会被金钱交换关系所代替。这时,被金钱腐蚀了的“友谊”就可能变成掩盖错误甚至包庇违法犯罪行为的“保护伞”;经济上的不分你我,就会演变成不讲原则,不分是非。

最后,因为受金钱腐蚀,“以财交友,财尽则交绝”,最终会使友谊不复存在。比如姜林便因为湛明不再借钱给他而与湛明一拍两散。

但是朋友之间,免不了要牵涉到经济问题。

比如,请客吃饭。这是一个礼尚往来的事情,朋友之间为了增进友谊,加深了解,一起吃吃饭、娱乐娱乐都是很正常的。甚至一起出去旅游,尤其年轻人喜欢结伴旅游。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表现得大方一点,因为没有人愿意同小气的朋友来往,互相算计的友谊是长久不了的。当然,现在都很时兴AA制,一副亲兄弟明算账的架势,这样最能获得大家的认可,但要注意的是,有些人不喜欢AA制,觉得这样疏远了感情,那么就要事先沟通好,要将AA制的形式提前提出来,然后才能执行。

再比如,婚丧嫁娶。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情礼。曾经有媒体反映,中国家庭一个月的人情礼钱就要高出平均收入,这在外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也许这就代表了“礼仪之邦”的特点吧,遇到红白喜事,作为朋友、亲戚、同事,都要表表心意,尤其是朋友,随着关系的远近还会轻重有别。所以,朋友之间既然免不了这个“俗”,就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首先是不能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水平,量入为出;其次要考虑到对方的经济条件,因为中国人都知道这些人情礼都是要“还”的,礼送得太重,就等于给朋友加上了包袱,这样做也是很不合适的。

再有就是借钱。这个问题向来是很敏感的,朋友之间,往往是一方不好意思开口,另一方则不好意思拒绝。处理这个问题,作为借钱的一方,开口前要想到,能否想出别的办法,向银行贷款什么的;对方的实力如何,借钱给自己是否有难处;自己的偿还能力怎么样,可以向对方承诺多长时间内一定还清(承诺了就一定要兑现,否则就没有下次的机会了)。而借钱出去的朋友,一旦朋友开了口,碍于面子又不好拒绝,而除非真的是大款,否则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借钱给别人还真是比较为难,那么,你就应该想好了:首先这个朋友是不是有信用,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道德约束,品质不好的人本身就不值得你为借不借钱给他而发愁;然后是自己的实力,是否真有这样一笔闲钱,还是要从自己的开支中省出,如果是省出来的钱借给别人,就要问问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家人的感受;还有,考虑对方的还钱能力是无可厚非的,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当然要花在刀刃上,有去无回的借钱是绝对不能忍受的。如果朋友已经犯过一次这样的错误,绝对不要再给他第二次骗你的机会,借钱不还的人终归是没有信用、不值得一交的朋友。

应该肯定,朋友之间经济上的帮助是应该的,也是无私的,不希图对方报偿的。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应该明白,帮助从来是相互的,即使被帮助的一方无力对等的给朋友以相应的帮助,但也要心中有数,记住“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古训,当有机会对朋友的帮助进行报答时,一定要及时报答,使这种物质上的来往大体保持平衡。当在朋友之间已经和正在产生较大的经济利益关系时,则不要忘记“好朋友还须明算账”,采取适当的方法,互相尊重对方的权益,商妥处理相互经济利益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把权利、义务关系弄清楚。这样做,看似无情,实则有义,“买是买,送是送”,可以避免许多无益而有害的纠纷,使友谊更加牢固。

友谊的基础是想法、兴趣爱好上的一致,和事业理想上的共同追求,而经济上的互助只是友谊的派生物。如果有人认为友谊是金钱上的互通有无,那么他永远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2.对朋友还是要客气

【社交魔方】

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社交的需要驱使他们聚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终于,他们找到了彼此能容忍的适当距离,那就是礼貌。

——叔本华

人与人的关系,一旦变得亲密就容易不拘小节,甚至逾越界线。界线一旦逾越了,必会危及彼此的交情。气味相投就很容易陷于松懈或粗心大意,心里想到了什么就随意地冲口而出。

阿拉伯有句谚语说:“脚步踩滑总比说溜了嘴来得安全。”不论多亲密的朋友,还是必须有所节制,才不致坏了交情。

所以,在和朋友的长期交往之中,随时要注意恪守礼仪与自我节制,一旦你逾越了礼仪或失去了节制,你也就失去了朋友。

安吉丽娜和朋友一次去酒吧,正巧遇到了以前的几个好友,她们是在迈阿密认识的,真是有缘,在纽约她们又见面了。谈话的时候,她们把目光转向了安吉丽娜的朋友辛迪,安吉丽娜高声喊着:“这家伙是个女鬼,吸毒是个能手,却是性冷淡者。”同伴们哈哈大笑,安吉丽娜还拿了一把香蕉放在了辛迪的头上,引得周围的人一起起哄。辛迪愤怒地把香蕉摔在了地上,掏出了安吉丽娜的车钥匙放在了桌子上,疾步离开了酒吧,临走时转头对安吉丽娜说:“我永远也不愿意见到你这个不尊重我的家伙。”

亲密的友谊,不应该是粗鲁的、无礼的。在理解和赞扬声中,友谊会不断成长。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美国人为了做好一笔生意,事先订下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计策,那就是一个人先出面谈价钱,订得价格要高出几倍,谈到进入僵局以后,另一人再出面调停,并指责第一个人的贪婪和无知,借机获取良好的顾客印象,然后做成买卖。事情正像他们估计的一样发展,谈判很快地进入了僵局,谈判人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向第一个人说:“不,先生,您的开价让我难以置信,如果您不是开玩笑的话。”第二个美国人马上出场了,他大声指责他的同伴蠢笨无知,还不如乡下的一头驴子,只知道贪婪地张着没有牙齿的嘴。他的大声喊叫引来了周围许多人的注意,这时他的同伴忘记了在演戏,愤怒地站起来给了他一拳,并说:“你难道不知道我以后还要在这里陪着小姐喝酒吗?”聪明的谈判人看出了端倪,计策宣告失败。

你觉得这两个美国人愚蠢吗?其实生活中很多人也都犯过这类错误。以密友相称便完全忘记了应当恪守的礼仪,随便在人前指责朋友,无礼地指挥朋友……朋友之间讲究礼仪,并不是说僵守不必要的客套和热情,而是说彼此应当互相尊重。

社会上几乎人人都知道朋友的重要,都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但凡是人们珍惜的,也一定是稀少的,因而自古以来人们便慨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其实,我们置足社会中,未必把每一个朋友都交到“知己”的程度。朋友可分为不同层次,有的是于事业有益的,有的是于生活有益的,有的是于感情有益的,也有的是于娱乐有益的。每一种朋友应该交到何种程度才恰到好处,才于人生有益,并没有一把尺子能量得出来的。不拘深交也罢、浅交也罢,朋友之益人人皆知,但这“益”并非信手拈来,重要的是方法,是怎样交友、怎样获得朋友之益。

许多青年人交友处世常常涉入这样一个误区:好朋友之间无须讲究礼仪。他们认为,好朋友彼此熟悉了解,亲密信赖,如兄如弟,财物不分,有福共享,讲究礼仪太拘束也太外道了。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讲礼仪,这样,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

和谐深沉的交往,需要充沛的感情为纽带,这种感情不是矫揉造作的,而是真诚的自然流露。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用礼仪来维护和表达感情是人之常情。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对方的禁区,从而引起隔阂、冲突。譬如,不问对方是否空闲、愿意与否,任意支配或占用对方已有安排的宝贵时间,一坐下来就“屁股沉”,全然没有意识到对方的难处与不便;一意追问对方深藏心底的不愿启齿的秘密,一味探听对方秘而不宣的私事;忘记了“人亲财不亲”的古训,忽视朋友是感情一体而不是经济一体的事实,花钱不计你我,用物不分彼此。凡此等等,都是不尊重朋友,侵犯、干涉他人的表现,偶然疏忽,可以理解,可以宽容,可以忍受。长此以往,必生间隙,导致朋友的疏远或厌恶,友谊的淡化和恶化。因此,好朋友之间也应讲究礼仪,恪守交友之道。

不尊重朋友,对朋友举止失当看起来只是一件小事,但这件小事却能给友谊造成致命的伤害。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对怎样亲密的朋友都不要忘了礼仪二字,只有客客气气地交朋友,友谊才能维持得长久。

3.尊重朋友的**

【社交魔方】

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

——贝多芬

每个人心里可能都藏着一些属于自己的秘密,或者不愿意告诉别人,或者只想跟自己最好的朋友诉说。所以,千万不要去打探朋友的**,但如果他(她)愿意告诉你,那你就一定要守口如瓶。

心中藏着属于自己秘密的人会认为,这是他们的权利,朋友没有必要占有它。劳伦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秘密,那他不是一个可靠的人。”

张伟至今还在为三年前的行为懊悔。那时他有一个分不开的好友宋明。两人性格迥异,张伟开朗、好动,无拘无束,宋明细心、沉稳,正是两人不同的个性才吸引了对方。生活中他们犹如球场上一对配合默契的双打选手,互相弥补着对方的不足。在公司里业绩显著,令人羡慕不已。

一个烟雨氵蒙氵蒙的日子,张伟带着女友逛商场购物,路过宋明的住所,顺便去看看朋友的生活。打开宋明的房门,里面整洁有序,而人却不在,他和女友一起坐下来等,手脚从不老实的他在朋友家更不闲着,为了显示和朋友的关系比铁还铁,他乱翻了一通儿。女友一再劝阻,他毫不介意,突然他从抽屉的紧里面摸出了一个精致的笔记本,翻开一看,里面一片空白,第二页夹着一张剪下的报纸,是记录一女青年跳河自杀的新闻。那女青年的名字被两块血迹掩盖,报纸的最下面是宋明的一行笔迹:“没有你,我就没有了一切,今生我再也不会感到幸福。”张伟大吃一惊,难道那女青年是宋明的女友?此时,宋明抱着一摞书推门而入,当宋明看到张伟手中未及放下的笔记本时,立即扔下手中的书,劈手将笔记本夺了过来,他愤怒地大喊:“滚!离开这儿。”张伟觉得当着女友的面,宋明做得太过分,一气之下离开了。走出很远,还听见宋明在大声的喊叫。

那天之后,宋明再也没有到公司上班,张伟认为宋明的气量太窄,很长时间张伟才登门去道歉,但遇到的只是宋明的一房亲戚,宋明已去了南方。张伟非常难过,他知道,那张报纸、那两块血迹、那一字一字包含着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在好友宋明的心中已沉淀为一个秘密,一个只有宋明才能占有的秘密。

不要认为你与朋友的关系非比寻常就去随便打探朋友的**,那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秘密,不要跨入他的禁区。

但有时候,人们遇到一些伤心事,譬如家庭纠纷、生理缺陷、个人恩怨之类纯属个人私事的东西,一个人闷在心中实在难耐,也无济于事。一般都会向自己的知己好友诉说,目的是为了赢得朋友的同情、爱怜,及时帮自己出点子、想办法。但这些“**”,知道者范围不能大,只能“你知、我知”。

好友萍萍找了个如意郎君,马上就要步入礼堂了!李宁欢天喜地,比自己结婚还要高兴。但她发现萍萍却始终像有什么心事一样高兴不起来。终于在结婚的前几天萍萍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李宁:原来萍萍患有透纳症,**是呈线性纤维状的,根本没办法生孩子。李宁听了萍萍的话,心里很难受,后来她又把这件事告诉了另一个好朋友,谁知此事被萍萍知道了。萍萍非常气愤,结婚那天,她没有请李宁参加,一对好朋友变成了陌路人。

朋友把自己的“**”告诉了你,即使没有叫你保密,也证明了他对你的极度信任。对此你只有为他分忧解愁的义务,而没有把这种“**”张扬出去的权力。如果不把“保密”作为一种义务、一种责任,热衷于流言蜚语,把朋友的“悄悄话”公诸于众,如果是无意间的“泄露”,还情有可原。否则,可能会引起不少人的风言风语,甚至被歪曲事情真相,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相反还会把事情搞糟。同时还会使你失去朋友,甚至会失去周围同事对你的信赖,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朋友要你保守秘密并不是对你的不信任,而是对自己负责,所以你不应强行追问,更不能以你们关系好为由而去偷看或打听朋友的**,擅自偷看或公开朋友的秘密,是交友大忌。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