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4章 朱标的震惊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第4章 朱标的震惊

作者:见月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3:29:30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听到这个问题,马钰并不意外。

他敢肯定,李文之所以亲自来见自己一个死囚,就是因为丹书铁券。

聊迁都啊之类的,不过是为了将话题打开而已。

至于原因,很简单。

丹书铁券之事关系着他们家族存亡,是必须要弄清楚的。

马钰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他和李武说的时候,主要是为了吐槽朱元璋。

自然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且怎么猎奇怎么极端就怎么说。

和李文就不能用那样的态度了。

很明显李文和他背后的人,已经将此事当真,自己现在的回答很可能决定着他们家族的存亡。

马钰自己就是死囚,和李家也非亲非故,自然不在乎这一家子会如何。

可在大牢里他确确实实受到了李武的照顾。

男子汉大丈夫,有仇必报,有恩必偿。

就算不能帮到对方,至少也不能乱说害了别人。

所以,他思索了一番之后,才反问道:

“何为不义之事?你以为对君主来说,什么才是仁义?”

朱标愣了一下,没想到对方竟然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他不禁陷入了沉思。

君主的仁义?

难道不是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君臣相谐……开创一段盛世吗?

可听对方的意思,还有别的深意。

那到底是什么呢?

想了许久也不得要领,于是拱手道:

“文愚钝,还请马兄赐教。”

马钰依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再次问道:

“李兄如何评价汉高祖诛杀功臣之事?”

朱标下意识的想说,汉高祖刻薄寡恩、屠戮功臣,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但话到嘴边就意识到问题没那么简单。

对于此事历史上已经有了评价,马钰不可能多此一问。

他问这个问题,定然另有所指。

再联想上面的对话,他心中若有所悟。

可当他认真思考自己领悟到什么的时候,却又模模糊糊的说不上来。

这不禁让他很是难受。

看他眉头紧皱的样子,马钰暗道还是太年轻啊。

换成深谙政治之道的老狐狸,早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不过他才十三四岁,能有这番见识已经不容易了,没必要苛求太多。

于是就出言提点道:

“如果汉高祖不杀异姓王,未来会发生什么?”

此言听在朱标耳里犹如一道闪电,劈开了层层迷雾,让他看到了隐藏的东西。

提起汉朝的诸侯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七王之乱。

同为高祖子孙都尚且如此,如果换成异姓王,后果只会更加严重。

甚至再次让天下陷入战乱。

乱世人不如太平犬,朱标可太清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所以,汉高祖铲除异姓王与仁义无关,而是为了消弭祸乱。

从长远来看,是利国利民之举。

可是……这个回答太反常规了,与他接受的教育完全相悖。

朱标一时间有些无法接受,反驳道:

“可异姓王皆有大功,汉高祖应该想别的办法消弭危险。”

“直接出兵讨伐,灭其全族,就是不仁。”

马钰摇摇头,说道:“消弭危险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学习长沙王吴芮即可。”

长沙王吴芮,主动将自己的封地让出一部分给朝廷。

封地内的金、铜等矿产全部上交,地方赋税六成上交国库。

还削减自己的军队,只保留基本的仪仗队。

汉初七位异姓王,独长沙王得以善终。

且长沙国传承四代,后因绝嗣才除国。

为什么汉初中央与藩王斗争如此激烈,长沙国却能偏安呢?

无他。

没有威胁。

说的再简单点,刘邦铲除的不是异姓王,而是对中央朝廷有威胁的地方势力。

只是恰好异姓王有这个实力罢了。

史记记载,刘邦封了137位功臣,其中130位得善终。

刘邦亲自出手解决的,只有六个异姓王,这都是有史可查的。

所以,到底是谁在说他刻薄寡恩?

“那么问题来了,韩信、彭越等人愿意学习长沙王,主动让出利益,降低自己的危险性吗?”

朱标默然不语,答案非常简单,不可能。

阻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更何况他们让出的是更大的权力。

但……

“既然汉高祖知道藩王的危害,为何还要册封刘姓子孙为王呢?难道他看不出其中的祸端吗?”

马钰叹道:“他应当是明白的,这么做不过是形势所迫罢了。”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