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盛唐金手指 > 第九十九章鹿泉县

盛唐金手指 第九十九章鹿泉县

作者:钢城小草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2:38:16 来源:笔趣岛

一场大雪覆盖在广袤的田地山林间,八月的冬小麦早已经种下,这一场大雪给小农丰收的希望。和车外凛冽的寒风相比,车内温暖如春,怀里的暖炉丝毫不能融化甄乾冰冷的心。

车轱辘碾压着残雪“吱呀呀”作响,王朋赶着马车,手里的马鞭在空中打了一个鞭哨,“大郎,县城马上就要到了,是先去县衙,还是回宅子?”

甄乾每次来县城都要住上二三天,不仅要到商铺里看看,还喜欢到奴隶市场邹游一圈,住客栈当然没有住自己家舒服方便。

鹿泉县交通便利,周围有鹿泉河、太平河、滹沱河、清水河、洨河、金河,还有古运河等河流,形成了南北交通大动脉,舟船穿梭、物流通畅、商贾往来云集,繁华程度不亚于恒州所在地真定。

唐代以人口户数划分州县等级,州县的等级和官员的级别对应,户口二万以上为中州,三万以上为上州,亲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为上州。以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三千户已上为中县,不满三千户为中下县,其赤畿望紧等县,不限户数。并为上县。缘边州县,户五千已上亦为上县,二千已上为中县,一千已上为中下县。

唐代共设置有358个州,1557个县,县的长官叫县令。县之管理规模的大小和行政级别的高低,或根据区位地理而定,如京城附近的重要县域曰“京县”,又曰“赤县”;或依地域条件的优劣美恶而有“畿县”“望县”“紧县”之别;但更普遍的是根据土地面积、人口、财政税收的多少而分为若干等次,如划为上县、中县、中下县、下县四个等级。像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等大县,谓之“京县”,县令为正五品,相当于我们后世深圳、厦门、大连、青岛、武汉等副省级市的市长。京兆、河南、太原三府所管诸县谓之“镇县”,县令为正六品,相当于后世地级市的市长。诸州上县县令为从六品,相当于后世湖北省仙桃、天门、潜江等副地级市的市长。中县县令为正七品,中下县县令为从七品,下县县令为正八品,则只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乡长镇长了。所以,县令并非个个都是“七品芝麻官”。

鹿泉县户数超过六千,自然为上县,县令正六品。

上县设有县令一人、县尉一人,和县丞、主簿一到二人,这些都是官。县衙中不仅有官还有吏,司户佐四人,史七人,帐史一人;(万户已上增置二人、史四人、帐史一人。)司法佐四人,史八人;(万户已上增置佐一人、史二人,余同畿县。)典狱十人;问事四人;白直十人;市令一人,佐一人,史一人,帅二人,仓督二人;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加起来超过了一百多人。

唐代的户籍制度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一是保障征税征役,二是实现社会管理控制。历代王朝建政之后,首先必做的事情之一便是统计、登记全国人口。

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还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团貌”,继承自隋朝的“貌阅”制度,意思是说,县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验查户籍上所有人的年貌,以防止有人虚报年龄或假冒残疾来逃避赋役。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按唐代的法律,男女3岁以下为“黄”,15岁以下为“小”,20岁以下为“中”,男性居民21岁以上为“丁”,60岁为“老”,成丁即意味着要承担赋役。

唐代的户籍档案通常还记录有人户的体貌特征,如肤色﹑身高﹑面部有何特点。注明了诸如“右足跛,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古代没有照像技术,这些对体貌特征的描述相当于照片,可以防止作伪,也可作为民户脱籍逃亡后的追捕线索,这也显示唐代的户籍制度已发展得更加严密了。

在甄乾看来,唐代户籍制度还不严谨,许多隐户根本无法统计,家生子、婢生子等等都在内部消化了,有些山林水泽中的人口根本不与外接来往,真正有多少人口恐怕就连当地人都说不清楚。

唐代大部分州县的布局都参照长安城的设计,只不过规模小了许多,虽然没有见过长安城的雄伟壮阔,鹿泉县城有十六坊,东西南北各有一条最宽的街道贯穿整个县城,县衙坐落在县城的北面,整个县城东西宽,南北窄,最宽处有四里,最短处也有三里。

鹿泉县中的坊市结构同样严整,坊是居民区,市为商业区,一般每座坊市县城中都有一个市,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市内设有一列一列的“行”或“肆”,一般称有三十六行,七十二行,甚或三百六十行等等说法,同业店铺常集中在同一行或数行之中,对百姓进行交易。

后世的市场一词就是源于此,市场设有专职的管理官员,且有严格的管制规定。其后为便于对业界的联系和管理,设有“行首”或“肆长”,一般由县衙任命,也可能由行业自行推出再由县衙任命。

坊市制度到唐代末期已经松弛,到北宋中期以后就完全崩溃了。

坊市制度的起源是为了对城市实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兼有军事功能,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的配套措施。

唐朝政府还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唐后期草市的大量出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这一整套城市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仍旧具有众多合理之处。首先,将商品分门别类设立专门的行,既便于市场管理又有利于市人交易。其次,加强对度量器物的管理,有利于维护交易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再次,加强质量管理和禁止非法牟利,有助于维护交易秩序。最后还有对市门的修缮和禁止在市中聚众扰乱等规定,都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

从唐初社会的发展来看,坊市制基本上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经济生活的需要,对于唐前期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城市结构已经不合时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