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番外第66章 危塔高百丈,手可摘星辰

第(1/3)页

“噫——吁——真特么高!”

刘备一行好不容易爬到句章灯塔的中段,他本人就已经气喘吁吁,左右都有人搀扶也依然累得够呛。凭窗外望,忍不住就骂咧咧吐槽了一句。

后面的李素,其实情况也没好多少,全靠他比刘备年轻十二岁,还养生,经常有氧运动,走走停停才没显得喘。

听了皇帝的骂语,李素也是惊呆了:陛下这是当初年轻时待在益州那些年,学了几句蜀人的土话语气词,情急之下又蹦出来了?

原来李白的“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毕竟奇观是李素规划造的,他请客皇帝参观,总要尽地主之谊,当下周全地建议:

“陛下要不在这层歇歇,先远眺一下海景,歇个一炷香再爬,反正已经爬了一半多了。或者,让侍卫们准备肩舆吧。”

刘备坐定喘息了几口,喝了一点用藤袋瓷壶装的、还没凉透的温茶,摆摆手:“不必麻烦了,一开始就是朕自己兴致高涨,坚持走上来的,那就继续走吧——

不过,这塔到底多高?到了里面真走起来,感觉比外面看着的还累人。”

李素拱拱手:“此塔设计时是按七十丈做的。不过,后来为了这层钟楼,要多留出一些余量,实际造好有七十二丈整。

这个高度是有讲究的,为的是海船驶出吴县华亭镇或者海盐县的长江出海口后、一旦江口海岸从瞭望手西边视野中消失。瞭望手立刻转向东南面看,就可以看到这座灯塔的夜晚微光闪烁,从而确定方向。”

七十二丈,就是折合现代170米左右了,比一开始的设计预期又多出来五米。

刘备听了之后,也是振奋跃跃欲试:“那从这儿、登到最顶眺望,能看见长江口的陆地么?还有,贤弟说这层便是钟楼层?那大钟在何处?为何要为了这钟额外加高两丈塔身呢?可是钟太大了放不下?”

李素笑笑:“要看到长江口陆地,还是有些难的,因为海船的瞭望视野是接力的,还要算上两倍的船桅杆高度。

大钟就在我们头顶上,过了这层天花板就能看见,不过咱现在站的位置,也算钟楼层了,在这里天花板上有开孔,可以在下面用踏车配合连杆、远程搅动钟内的击铁,敲响此钟。

多出来的那两丈,就是为了咱现在站的这个各层。敲响之后,即使不经过雾钟定向聚拢声音,也能声闻十里。若是用上聚拢收束声线的雾钟,朝西北方向可以声闻三四十里。”

刘备听了之后,也不困了,腿也不酸了,连忙表示可以再往上爬一点,不在这一层休息了:“贤弟早说啊!朕还在这层瞎歇着,也没眼福可饱,快,再爬一层!”

说着,刘备雷厉风行都没让侍卫搀扶,自己就又爬上去一层。

他们如今的位置,离地面大约五十丈,大钟这种东西过於沉重,加上声音不像光线是直线传播的,也没必要装在最高处。

当初经过诸葛亮的精密计算,发现这个“阻尼器”放在总高的三分之二处时,对于防风减震的效果是最好的,这才折中放在离地这么高的位置。

年初的时候,这个大钟才吊运上来,过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分了三轮抬升。

第一轮是拉到十五丈高的大理石/花岗岩砌边的实心基台上。第二轮、第三轮再平移到塔楼外筒和内筒提升。

每次都要用到八个角落的巨轮踏车同时抬升,考虑到钟身重超过两百吨,每个踏车承受的拉力接近了三十吨。踏车再多也不行,因为受力分析连诸葛亮都算不过来、无法保证操作过程中能平衡。

要承受三十吨的拉力,踏车上的绞索用再粗的麻绳也没用,最后只能是用锻造好的钢索绞在一起、不过再掺入一些其他延展性好的材料。而踏车的绞轮和滑轮也都放弃了木质结构,全部用的钢铁。

这些技术也不算什么很先进,就是费时费力费材料,成本昂贵效率低下。欧洲人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都是用这些造大型城堡和教堂的。

俄国人在彼得大帝时期,也造过差不多大的钟,当时也考虑过成熟的起重方案。

一切的努力,才有了刘备此刻瞠目结舌看着的这座巨钟兼“灯塔防抖阻尼器”。

饶是当了多年皇帝,刘备伸手触摸这座巨钟时,手臂依然有些缠斗。触手冰凉,上面还有铸出铭文,着实不简单。

铭文的内容,无非就是从《殿兴有福论》里面撷取一些,重新整理后润色对仗,大意就是论证为什么汉有天下、始终是得天命眷顾,有终战之德。字都很大,可以少铭一些篇幅。

“这钟有多重?能敲一下试试么?”摸完之后,刘备若有所思地问。

“用铜一百万汉斤,铸完之后成品多重,没法再称了,就当一百万吧。”李素解说道,随后话锋一转,委婉劝道,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