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番外一,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番外一,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03:12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宋庆历二十五年春二月,宋军攻破了大理首都羊苴咩城,灭杨氏政权,收取云南。

这些年赵骏一直致力于让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

但大理却是最大的阻碍。

原因无它,因为在前些年大宋在国际形势极差,连高丽都背弃的情况下,只有大理还在力挺。

虽然这跟地缘政治有关,高丽实打实受到辽国威胁,大理却偏安西南方,不可能与辽国走得太近,只会跟紧大宋的步伐。

然而不管怎么样,在即便是越朝都敢袭扰大宋边境的情况下,大理一直奉行尊宋政策,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所以在大义名分上,大宋就不可能对大理下手,只能想别的办法。

不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大理国并非内部稳定铁板一块,其中权臣高氏把持朝政,外部杨氏虎视眈眈,国主段思廉已经无力掌控局势。

终于到了宋庆历二十三年,公元1063年杨氏发起叛乱,兵马浩浩荡荡杀向大理首都。

段思廉根本无法阻挡,便只能求助于高氏。

相比于大宋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大理的政治环境其实还是以部落制。

高氏和杨氏都是大理内部最强大的部落之一,其余诸多部落首领以国君段氏、宰相高氏和前朝大义宁遗族杨氏马首是瞻。

后来段氏和杨氏都日益衰落,高氏强势崛起,掌控了整个大理国权势,令段氏和杨氏都十分忌惮。

于是杨氏铤而走险,杨家首领杨允贤发动叛乱,以清君侧的名义攻打高氏。

历史上这次叛乱最终被高氏平定,并没有掀起太大浪花,甚至帮助高氏奠定政权,曾短暂废除段氏,自立为王。

然而这一次杨氏不知道为什么兵精粮足,装备也非常充足,与高氏鏖战两年,最终把高氏击败,进军羊苴咩城,废除段氏,重建大义宁国。

可还没等杨氏高兴太久,宋军神兵天降,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扫除了整个云南,将杨氏复兴的大义宁国消灭。

消息迅速传回汴梁。

二月下旬,汴梁下起了大雨,豆大的雨滴洒落,乌云遮蔽了天空。

潮水在很短的时间内汹涌上涨,淹没了用混凝土浇灌的汴河河堤,甚至堪堪靠近风光带,水位离岸上已经不足一丈。

不过得益于这些年朝廷再次翻新了汴河沿岸河堤,包括惠民河、新渠、广济渠、金水河等河流,不管是以前的运河还是新修的运河,统统都加固,因此并未发生水灾。

反倒是春雨时节,堤坝两岸杨柳飘飘,画桥岸晓风残月,打着油纸伞,顺着青石板铺成的东大街街道徐徐前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

现在还存在的古城区已经很少,只有内城东南角的东大街和东华门外的马行街还保留了部分。

这部分有东大街和马行街的甜水巷、榆林巷、青宣坊、乞讨市、相国寺、竹竿市、惠和坊、广福坊等十多个坊市,面积加起来约四五平方公里。

其余地方基本都已经拆迁,纷纷修建起了高楼大厦。

就剩下的这点古街道坊市还是赵骏坚持才留下来,不然按照那些朝臣们的意见,也该早早拆了才是。

相比于当年赵骏改革的步履维艰,眼下大宋的朝臣们却是比他一个激进派还激进。

原因在于搞拆迁和大兴土木太能赚钱和迅速搞出政绩了。

大宋这些年明里暗里捞了太多好处,对外贸易赚得盆满钵满,民间的工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工业化的进程速度飞快。

从景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到如今1063年,仅仅26年时间过去,大宋就焕然一新。

国库每年的收入都在成倍增长,其中搞拆迁的房地产功不可没。

汴梁工业化进程最快,各种工厂数不胜数,工厂多了吸引工人,造成人口暴增,如今已经有一千万人,对于房子的需求极大,拆迁让财政获利不少。

比如一个坊市拆迁费只需要花数百万贯,如果修成楼房的话,可居住面积将大大增加,卖出去能数倍甚至数十倍收回成本。

然而赵骏却认为拆迁确实是暴利,但只是短期利润可观。长期来看,还是要打造城市文化才行。

因为唯有让这座城市保留它的文化底蕴,它的风格特点,让文化和特点成为它的城市名片,才能够让城市一直迸发勃勃生机。

就好像后世我国首都北平的二环一样,那些以前留下来的胡同、四合院以及故宫,让人体会到明清时期的古韵。

而拆除大量古建筑,只会让这座城市的名片就此消散,变成一座钢筋水泥铸造的冰冷森林。

所以赵骏保留了大量美轮美奂的皇宫和一些经典街道坊市,并且对其中的古寺、庙宇、坊市、屋楼进行修缮,让它们成为大宋首都的文化底蕴。

结果这就让那些原住民骂娘。

毕竟还是就像二环那些胡同跟四合院一样,有价无市,房子不拆迁,原住民就没法成为拆迁户,老破小的二环胡同和四合院又没人买,造成一批住着价值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房子,生活却穷得叮当响的北京原住民。

只是跟后世北京二环原住民比,大宋百姓狂野许多,特别是汴梁百姓,堵宰相们都不带含糊。

去年下半年听说政制院驳回了开封府与城市规划建设部的提议,马行街跟东大街不少百姓就不乐意了,于是跑去杨察、杨告、苏涣、陈希亮、赵抃、梁适等宰相府邸闹事。

最近几年是赵骏权力达到鼎盛的几年,公元1056年,范仲淹、晏殊、杜衍、郑戬、夏竦等人正式卸任,新纳入了杨察、杨告、李柬之等人。

到公元1061年,于1051年入院的富弼、文彦博、韩琦、庞籍、曾公亮、宋庠等人也到了十年之期,卸任宰相。

考虑到他们这些人卸任的时候年龄才五十多岁,连六十岁都不到,让这些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政治家退休是朝廷的损失,于是赵骏再次进行改革,对政制院进行缩编和外扩。

所谓缩编就是减少宰相数量,将人数减少到了八人,除了赵骏自己以外,目前就只有杨察、杨告、李柬之以及前年进的苏涣、陈希亮、赵抃、梁适四人。

外扩就是保留原来的宰相,只是不再担任宰相职务,而是以政制院参事的名义继续留在政制院,为宰相参谋政事,没有实权。

不过即便没有实权,可一来以前当过宰相,影响力还在。

二来继续待在最高权力中心,看似没有实权,可谁离权力中心最近谁就有权力,因此他们的身份堪比副相。

反正大宋自从政制院成立之后就没有副相,包括最初的候补同知也只加于一级十六部,令他们职高一级,中间缺的这一层,恰好由退休宰相补上。

如此一来,政制院就由八名宰相,加上包括范仲淹、晏殊、夏竦、贾昌朝、富弼、文彦博等人在内的十名参事组成,形成了一个以赵骏为中心的庞大政治团体。

这个政治团体虽然内部肯定有小山头和分歧,比如范仲淹和晏殊由于德高望重,说话非常有分量,一般的宰相都需要向他们请教。

但由于七名宰相有六个是赵骏提拔上来的,剩下的梁适也恭敬顺从,因此他的权势一时无二。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