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五百一十四章 沿途的风景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五百一十四章 沿途的风景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03:12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汴梁火车西站,往来行人不多。

毕竟关中经过唐朝过度开发,又经历五代十国,经济人口大幅度下降。

虽然这些年大宋一直在努力改善这个情况,可相比于其它主要城市的建设进程,长安的进度还是远远赶不上。

不过赵骏之所以先修成都到长安,以及长安到汴梁的铁路系统,为的就是促进关中的发展。

因而等关中地区治理好了,人口密度上去,经济自然也就能迅速繁荣。

上午辰时初,在卫队的簇拥下,车队抵达了西站。

赵祯这次出行的卫队规模并不大,贴身仪仗队一营五百人,然后周边随行卫队两千人。

加上曹皇后、两个公主和一些服侍的宫女太监,约两千六百人左右。

刚好是一辆载重为二十四节火车车厢的满额人数。

赵骏夫妇也去了。

不过儿女却是没有带在身边。

事实上赵祯也只带了两个年龄比较小,才四五岁的公主。

其余子嗣都在汴梁读书,老大赵昉今年16岁,刚升到汴梁第一高中读高一,老二赵昕14岁,去年九月刚升初三。

现在赵祯有三个儿子,五个女儿,跟他老爸宋真宗赵恒比起来,简直是儿女满堂。

而赵骏就一儿一女,儿子赵昙于庆历二年八月生,比景佑四年七月出生的赵昉小四岁,比庆历元年出生的赵昕小一岁,现在也同样在汴梁初中读初二。

除了儿子以外,女儿也基本都在读书的年纪,不管是赵骏的女儿赵清韵,亦或者赵祯的女儿赵清晗她们,要么读小学,要么在读初中。

因此在这个大家都在读书的年纪,那自然不可能搞什么特殊,出去巡视还带着正在上初中高中的孩子,便暂时只能这样。

正是上学的时候,火车站附近有不少穿着校服的学生。

赵祯从马车上下来,由于他的特殊性,周围人群都被隔开,不过虽然离得远些,却远远地见到很多学生如小溪汇聚成河流一样,向着西城门外的汴梁一所初中而去。

如今城里除了汴梁第一中心是当年赵骏来的时候,由政制院一手操办起来的第一所在内城的学校以外,其余学校,全都在城外。

外城到现在都没有一所高中和初中。

没办法。

大宋的基础教育发展得比较晚。

从景佑三年建的第一所学校开始,直到七年后的庆历三年才兴办第二所。

到如今全汴梁有高中三所,初中十二所,小学五十多所,也是最近几年教育发展迅猛才建立起来的事情。

偏偏庆历年后,汴梁内城和外城的房价涨势过于迅猛。

而要想建立起一所初中,至少也得占地十亩,要想建一所比较好的初中高中,怎么样也得占地上百亩。

像赵骏当年读书是跟着爸妈去了长沙,爸妈在长沙打工,他的小学成绩非常出色,去了长沙最好的初中,母校占地面积达到了115亩,可见办校需要的场地多大。

以汴梁内城和外城的房价,教育部想申请在城里办学校,别说政制院答不答应,财政部那边首先就不会同意,有这钱能在城外修多少学校了?

所以每次上下学,都是城里孩子跑到城外去读书。

好在教育部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几所重要的学校都修在城外城门处,离城里较近。

内城学生也还有一高以及附属的第一中学维持,学生考试并不是专门考哪所学校,而是统一联考,考上了就去离家最近的学校读书。

加上汴梁的主要人口并不是在城里,而是都居住在城外,因而上学路程基本上也能覆盖到两三公里内。

至于学校少,能不能覆盖全汴梁五百多万人口的问题也简单。

这个年代想上学读书也不是那么容易,门槛非常高,必须是那种极为顶尖的尖子生才有可能,所以倒也能应付得过去。

朝廷之后的重心就是继续发展基础教育,把普惠教育下沉,先多建小学,将扫盲工作放在主要位置。

等小学数量足够多,再把初中教育提升上来,最后再大力发展高中、大学。

就像后世我国也是如此,很多60-70后基本上都是小学文化,就在于那个时期初中、高中、大学一是数量少,二是门槛非常高。

等到80后,初中和高中数量才多起来,到90后的时候,也就是千禧年后,大学才开始扩招。

不然为什么说70-90年代,即便是一个专科学校的学生,那含金量也比后世一个一本大学的文凭含量金高呢?

只是即便如此,相比于曾经的大宋,眼下的大宋却已经是充满了朝气和勃勃生机,有了这些学生作为国家的基石,未来不可限量。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