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东唐 > 001.似在梦间

东唐 001.似在梦间

作者:楼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2:37:25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我这是在哪?怎么不是在医院?

李熙发现自己躺在一条熙熙攘攘的街边,天seyin沉,寒风瑟瑟,身上只盖着一块散发着浓重泔水味的破麻片,麻片下面的他清洁溜丢,一丝不挂。

衣服没了,鞋子没了,钱包也没了……

我是让贼打劫了么,可我记得我是开着车的,车呢?

李熙举目望去,脑子一片混沌,没有车,没有沥青路,没有广告牌,没有高楼,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一丁点现代文明的气息。

眼前只有一条尘土飞扬的土街,低矮破败的土木结构房屋,身着奇装异服的行人和吱吱呀呀的马车。

穿的这么古怪,他们是在拍戏吗?不,我可能是穿越了。

真的是很奇怪,仅仅只是一刹那,李熙就接受了自己穿越的这个事实。

许是前世的穿越文看多了的缘故。他在心里苦笑。谁说看网文只为消遣呢,对一位穿越者来说,它至少可以帮助你克服穿越初期的紧张和不适,否则,你极有可能因为时空变换带来的身份错乱而jing神崩溃,继而裸奔而去。

身上的衣服没了,可能是穿越虫洞时融化了,也有可能是自己昏迷时让什么人剥去了,衬衫是某土豪香港扫货归来所赠,皮带则是媳妇送的生ri礼物,唉,不管他了,穿越者嘛,初期都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尴尬,淡定吧。

唐穿,应该是唐穿,稍稍观察了一下街上行人的服饰,李熙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唐朝男子穿什么服饰,李熙记不太清了,倒是妇女的服饰还有点印象。

这还要归功于自己的媳妇,有段时间媳妇很迷恋唐服,在家里常穿一种叫襦裙的服饰,画诡吊的眉毛,奴隶挺起胸脯,臆想着自己也拥有一对大豪ru,不仅如此,她还费了整整一天时间在头上盘着个诡吊的发髻。

媳妇这番折腾自有她的小心思,她怕胖又不肯节食煅炼,面对婚后ri渐增长的腰围,痛心之余她要为自己继续偷吃零食找到借口,于是就开始拿唐朝说事,她强词夺理地说:只有心胸豁达、志向高雅的男人才懂得欣赏胖女人的美。

举例如下:我大唐皇朝,风华绝代,匹世无双,雄立世界之巅,为何?唯我大唐的男子心胸豁达故也,故而唐人爱牡丹,爱胖妞。及至宋明清时代,士大夫不仅酷好瘦竹竿,还要竹竿锯掉脚,为什么?你想过吗?那是因为宋明常被外族欺凌,士大夫们心里有yin影,一味保守,一味自恋,心胸狭隘所致也。

最后她不怀好意地拷问李熙:你说,你是一个心胸豁达、志向高雅的男人,还是一个保守、自恋、鸡肠小肚的男人。

李熙回答她:我是一个心胸豁达、志向高雅却偏爱身材苗条美女的男人,一身兼具唐宋明三朝之jing华。

那场争论虽然最后以李熙的妥协而告终,不过关于唐朝胖女人受欢迎,唐朝妇女爱把头发高高地攀在头顶,穿裙子时喜欢露胸这些常识却给李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些常识为他穿越后能很快就判断出自己这回是唐穿,而非宋穿、明穿、清穿或其他什么穿起到了很大帮助。

可是这真的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唐吗?观察的稍微久一点后,李熙又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个大唐跟历史上李渊创建的那个李唐王朝看起来似乎没有半毛钱关系啊。

媳妇嘴里叨叨的那个风华绝代,匹世无双,雄立世界之巅的大唐影子没见着啊?眼下这个唐朝,官府如此暴虐,百姓如此贫穷,社会风气如此败坏,这完全就是我大清的翻版嘛。

而且没理由他们说的话我完全听不懂嘛,就算语言这东西变化太快,一千多年时间音调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文字自己总得认识几个吧,就算是繁体字,就算是没有标点符号,就算是从右往左,从上向下排版,总之,随你怎么折腾,自己没理由一个字也认识啊,

可偏偏自己就一个字也不认识,这唐国文字的字形看起有几分像小篆,不过显然也不是小篆,真要是小篆的话,李熙相信凭着自己的古文底子多少还能认识几个。可这里的字自己是完全彻底地一个也不认识。

完全不会说他们的话,他们的话我又完全听不懂,不识一个字,不懂他们的风俗习惯,李熙感觉这回唐穿有点费劲,前世一肚子的经验、学问没处卖弄啊。

唉,悔不当初啊,当初自己要是少追两部网文,多练几路拳脚呢,至少可以在大街上打把式卖艺推销狗皮膏药吧,或者谋个不用动嘴的工作,比如做个劫道的强盗啥的,至少不会饿昏街头被人当乞丐那么惨吧。

李熙一想到自己初来唐国饿昏街头的情形,就忍不住要向金老先生吐槽两句:

非是晚辈后学不尊敬您,实在是您伤晚辈太深!不错,您是暗示过丐帮里并非个个都是行侠仗义的好人,但您也说了,那都是浮在上层的野心家和中层**堕落的官僚,至于底层的人民群众还是淳朴的,善良的,行侠仗义的,锄强扶弱的,劫富济贫的,古风犹存的。

可是我遇到的丐帮弟子为何专打街头流浪汉呢?

饿昏街头,让人当成乞丐已经够惨了,已经是人间悲剧了,好心人施舍了半碗剩麦饭助我充饥,何来一帮丐帮弟子夺我的碗,抢我的饭,还要把我当作沙包练?

金老先生,您这不是误导我吗?若非你的误导,我怎会眼见一帮乞丐朝我冲来,我不跑反而笑脸相迎,热脸往冷屁股上贴?我把他们当亲人,他们当我为仇人。

那通胖揍,我挨的好不冤枉。

李熙每每想起自己被丐帮一群弟子当街群殴时的情形,心里就万分痛苦,那天若不是一位好心的老夫人替自己说了句好话,莫说乞丐头目康老大能收自己做小弟,只怕连命也没了,即便不死也要落个终生残疾。

李熙已经记不清那位慈祥可爱的老夫人具体长什么模样了,她救下自己那会,头上的血不停地往下流,糊的满脸满眼都是,在一片殷红se中,自己只隐隐约约地看清了她的半张脸。倒是她身边的丫鬟长的水灵灵的,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丐帮的康老大当然不是什么善人,他肯收自己当小弟全是看在老夫人赏了他两贯钱的份上。老太太信佛,相信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以舍下一笔钱救了自己。她身边的那位水灵灵的丫鬟姐姐则又另舍了一副手镯让康大了收了自己。

康老大虽然不是东西,但跟他的那段时间,自己也算衣食无忧,不受人欺负。

不过要说做乞丐一点好处也没有,那也不尽然。在李熙看来,当乞丐最大的好处就是心闲,什么都不用cao心,一天两顿饭吃过了,往墙角一蹲,捉虱子晒太阳,拉呱,闲扯淡,有啥要cao心的呢,没有。

李熙就是蹲在墙角捉虱子晒太阳过程中跟帮中兄弟学会了唐国话,起初是ri常用语三百句,第一句是:“好心人,可怜可怜我,赏口吃的吧。”这句话最实用,李熙学会的最早,说的最流利,用的最多。

是第二句是:“佛祖保佑,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这句话也很实用,但用的不多,通常是在第一句话起作用后才能用的到,使用的频率大概是第一句话的百分之二十。

李熙学的第三句话是:“草你娘!回家路上遭横祸,下到地狱鬼不收。”这句话比第二句话更实用,一般是在第一句话失败以后使用。

有此三句话打底,李熙总算在丐帮站稳了脚跟,经过半个月考察,康老大决心提前将李熙转正,收为凉州丐帮城西地字坛的正式弟子,免费赠绰号:“肉头闷葫芦”。

有了丐帮弟子这个身份,李熙就经常有机会用到他学的第四句话了。

这第四句话是:“弟兄们扯呼!”

这句话通常用在自己和同伴替天行道失败的时候,为了保存实力、继续奋斗不得已才使用。李熙练熟这句话后,就追随康老大在城里城外做了许多劫富济贫的侠义之举。

不过后来也是因为这句话才促使李熙下定决心离开丐帮,金盆洗手,退隐江湖。

事情是这样的,某ri风和ri丽,康老大闲来无事决定带着一票弟兄到城外常家庄走一趟,踏青之余,顺便做件替天行道的侠义之举。

想那常家家主常百万本是个土豪劣绅,拿他些浮财周济贫苦百姓岂非快事一桩?

那天康老大高兴,临时决定要重用李熙,让他发挥身高体壮的优势,辅助“运财童子”将弟兄们劫来的不义之财从墙内运到墙外。

康老大瞅准常家老少去祠堂祭祖之机,悄悄地带着李熙等一伙八人在常家后院土墙上打了个洞,他带头钻进常家大宅,洞外只留了新入行的小乞丐三儿放风。

老大亲自捋袖子上阵,大伙哪有不卖力气的,顿时就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撬的撬,搬的搬,扛的扛,运的运,接应的接应,康老大自己则居中坐镇,负责现场指挥协调,八个人忙的是不亦乐乎。

忽然……

小三在外面叽里呱啦地一阵大嚷,大伙顿时一哄而散,翻墙的翻墙,钻洞的钻洞,爬树的爬树,瞬间就没了踪影。

常家五龙四虎十三侄儿气势汹汹地杀将进来时,李熙正抱着一匹蜀锦准备往洞里塞呢。康老大连声向他大叫:“把东西扔了,把东西扔了。”

李熙傻愣在那,心里想人家已经看见了,现在再扔不嫌太晚了吗?

他想不明白这道理,所以就那么傻乎乎地抱着那匹蜀锦站在那,直到被常家“五龙”中的三龙,“四虎”中的大虎窜上来,拧着胳膊,把他按在了地上。

常家家主常百万问丐帮康老大:“这是你的人吧,捉贼捉脏,你还有什么话说。”

康老大把屁股一拍:“笑话!这人是谁我他妈的根本不认识,我就是个路过的。”

然后他问李熙:“小子,你认识我吗?看清了我这张脸,可别认错了。”

康老大到底是老江湖啊,大风大浪见多了,岂在乎这种小场面?

有道是捉贼捉赃,捉啥在床,我没进你家院子,赃物又不在我手,你敢说我是贼?

知道“康”字怎么写吗,知道“丐”字有几画吗,在这凉州地界,大天白ri的敢诬陷我丐帮康老大,等着你家大门口做粪场吧。

老大如此镇定,给了李熙巨大的信心,一时福至xing灵,顿时了悟。于是他一口咬定自己不认识康老大。

常百万觉得脸上无光,就把一肚子邪火都发到了李熙身上了,他让自家子侄在大门前广场上搭了个“门”字形的木架子,弄了个装鸡鸭的柳条笼子,把李熙双手拧到背后用麻绳捆住,把他塞到笼子里,然后把笼子悬到半空,敲锣打鼓地唤来全庄老少一起瞻观。常家大门口着实热闹了一阵子。

李熙在柳条笼里蹲了一天一夜,没饿着,也没渴,没让风吹着,也没被雨淋着,有丐帮派的人在下面看着,连小孩子也不敢朝他丢石子。

为了救下李熙,康老大想了个主意,他让人弄了个泥菩萨抬到了常家庄,然后选了四个丐帮壮汉抬着泥菩萨绕常家宅子转圈,边转边敲锣边打鼓边高声吆喝,凉州人管这事唤“叫神”,是件吉祥事,有请神认路好赐福给这家人的寓意。

有道是伸手不打笑脸人,丐帮如此巴结讨好,常家能说什么?可问题是别人“叫神”,请个十几号人,抬着神位围着宅子转一圈就算结束,神嘛转一圈就够了,用不了那么多趟。

如今丐帮请的这位神可能是个糊涂事,一趟,他老人家记不住,得不停地转,您想想,几百号人抬着泥菩萨围着宅子昼夜不停地齐声吆喝,那谁受的了?

如此转了一天一夜,抬泥菩萨的壮汉换了十二茬,常家实在是受不了。第二天拂晓,天刚麻麻亮,常百万就打发管家端着个柳条簸箕来给丐帮发赏钱了。

康老大指了指蹲在柳条笼子里的李熙,问常府管家这赏钱有没有他的份。

管家说:“赏钱是给丐帮弟兄的,给谁不给谁,康老大您自己掂量着办。”说罢就丢下簸箕进了门,大门紧闭,门外却响起了雷鸣般的欢呼声。

康老大领着一众人面朝常家大宅齐声高叫道:“丐帮弟子谢常员外赏赐咧。”

这事还没算完,康老大又叫丐帮弟子挨家挨户砸门,把全庄老少都叫到常家大门口,然后当着众人的面把李熙从木架子上放下来,又在一片喝彩声中由康老大和几位丐帮头面人物把李熙从柳条笼子里架了出来。四周响起了雷鸣般的呼喊声,吆喝声,赞美声。

此番较量,丐帮完胜。

常家的簸箕里装着一锭大银,一把碎银和八吊钱,另外还有一只瓷碗,瓷碗里是六个红鸡蛋。康老大拿起一个红鸡蛋剥了皮,递给李熙,说:“打今儿起,你就是我门下弟子了。今后谁再敢欺负你,就提我的名号,我康某人但有一口气在管叫他倾家荡产。”

李熙捧着鸡蛋感动的说不出话来,康老大见他不吃,遂一把夺过来塞进了自己的嘴巴,大嚼起来,揣着从常百万那讹来的银子领着一帮弟兄喝酒去了。

当晚众丐大醉,李熙趁着夜se逃出了丐帮分坛所在的大将军庙,二ri城门一开便就离开了那座城。

出门时,细雨蒙蒙,凉州城沐浴在一派烟雨朦胧之中。李熙暗下决心要重新做人,积极向上,在这片陌生的世界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为此他先在酒肆里免费洗了三个月的碗,终于混了个流民的身份,有此身份他便可以在这座陌生的城市堂而皇之地居住下来了。

安居之后,他便每天花上十个时辰练习口语,累的满嘴燎泡,喉咙痛的水米难尽,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练就了一口地道的陇西腔,不仅外地客人听不出来,就是本地的客人也夸他说的地道。

口语过关后,李熙就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那些类似小篆的古怪文字,一旦入门后,他发现这些类似小篆的文字跟汉字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除了字形和读音不通,语法上跟古汉语没什么两样。

凭着前世积累的古汉语底子,李熙学起来并不算难,半年之后,他已经认识了两千个常用字,足以读懂一些浅近的文章了。

这个时候,已经升为酒肆跑堂的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拿出所有的积蓄充做束修,诚恳地拜账房先生为师,跟着他学习学问。

账房先生大半辈子连个秀才都没混上,虽读了几本破书,写着一笔好字,终究于学问一道还是个门外汉,他不识学问,学问也不识他。

众人皆笑李熙呆,白白上当受骗,李熙却不在乎,对账房先生执礼甚恭。

账房先生被他感动了,加之老受人家供奉,也不好意思不卖弄点jing神拿出点本事来糊弄一下这个看着的确有些呆傻的弟子。

李熙跟着账房先生学了大半年时间,账房先生忽然就感到有些吃不住了,这个半道出家的学生可了不得,书里的道理一点就透,还常能举一反三,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账房先生一看这不成啊,再这么下去,自己吃饭的家伙可就丢了,这真是应了古人的那句话:教出徒弟饿死师父啊。

账房先生脑子一转,李熙就厄运临头了。那年秋,吐蕃大军围困了凉州城,向凉州都督勒索财物和人口,左近州县奉诏紧急募兵前往驰援,折冲都尉就拿着籍簿到处抓人。

结果是十抓九空,簿册上的良家子早已逃亡殆尽,名不副实了,不得已州县官员和折冲都尉只能强行摊牌,凡城中居民,不论在籍不在籍,每家抽丁一人,不出丁也可以,拿钱来,官家自行雇人替你服役。

酒肆掌柜本想花钱免灾,账房先生在他耳旁吹风了:“这个李熙不得了,他一个跑堂小二,天天晚上抱着本书看,你说他要干什么?这样来路不明的人,我看还是不留为妙。”

掌柜一听,就明白帐房的意思啦,他这是想要赶李熙走啊,多年的老伙计,这点面子自己得给。再说那个李熙,不喝酒,不赌钱,不piao娼,辛辛苦苦挣俩钱全拿去买书看,嗨,这个小子志向不小啊,恐怕自己这小店也留不住,索xing打发去吃粮当兵吧。

于是掌柜就替李熙去折冲都尉那给他报了名,当天晚上,几个牙兵就冲进客栈宿舍,将一条铁链子往李熙脖子上一套,牵着当兵去了。

李熙当兵的第二天,就上了战场,一个骑马的校尉在前面领着,一群刚被抓来的新兵跟在后面,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李熙心里直纳闷,这是去哪?郊游踏青的队伍也没这么散漫,这是去打仗还是去送死啊,我去,八成的人都还赤手空拳,连根木棍都没有。

李熙觉得当务之急得赶紧找件趁手的兵器,没兵器打什么仗啊,趁着行军途中休息,他随着一帮聪明人溜进了后军辎重营,想从那寻摸一件什么兵器。

辎重营比菜市场都乱,人马乱窜一通,一伙人进去就给冲散了,李熙傻眼了,这么多营帐、车马,自己去哪找兵器啊?那种茫然的心境就如同一个初入大都市的乡野小子站在十字街口,面对车流滚滚,霓虹闪烁,却不知路在何方。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