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三国之银狐 > 第九十九章 乡野

三国之银狐 第九十九章 乡野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2:36:24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说是要立言,但谈何容易?

在连纸张都未普及的年代,想要把你的学说传播出去,难如登天。

沈晨从穿越到现在,依仗着后世穿越者理解高度不同,对于七经的领悟非常多,连宋忠都称赞他的学问。

但这种学问仅仅在于自身,如果不能让世人认可,毫无意义,归根到底,还是名望不足。

所以他必须深刻钻研,清晰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进行针对性提升。

而这种钻研靠闭门造车肯定不行,还得出去多多走动,了解民间疾苦,知道上层统治手段,清楚当时深层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于是在接下来几天,诸葛亮休息好之后,沈晨就与他结伴而行,时常行走于襄阳周边的乡亭,了解百姓的诉求和意愿。

其实从徐州一直到荆州,沈晨看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他本身来自于百姓,扎根于基层,太清楚百姓想要什么。

无非是餐餐温饱,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公正的社会环境。

比如乡里的统治阶级不要压迫他们,不要肆意编造理由加税,不要仅仅只是看了某个权贵一眼就会掉脑袋......

但沈晨依然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不够,他还是会选择去做那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哪怕荆州的百姓相比于徐州的百姓,其实算是过得好的。

至少他们还能够勉强混个温饱,他们还能够享受相对的治安条件,可以不至于随时都有军阀进攻他们所在的地方,没有大量的士兵对他们屠杀。

数天时间,走遍周边乡野,就像是县里领导下基层调研一样,有的时候乡野很宁静,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

有的时候也有意外情况,譬如今日沈晨和诸葛亮坐着马车,又来了汉阴聚。

汉阴聚位于汉水南面,后世的卧龙镇北面一点点,距离诸葛亮所在的隆中十公里,隶属于邓县,靠近汉水,是一个拥有广袤平原的乡聚,人口非常多。

像沈晨和诸葛亮这样没事就在附近乡聚晃悠,然后找当地农民聊天的人,在当时人看来,跟神经病没什么区别。

一个个不在家里劳作,不事生产,整天在乡里晃荡,这种人一般称为无赖。

而汉朝最著名的无赖,就是刘邦。

今日二人又晃荡到了汉阳聚,两个人过了数个乡聚就下了马车,十六岁的诸葛亮身高七尺八寸,接近一米八的身高,体态魁梧,腰间悬剑。

十二岁的沈晨则大概七尺四寸,约一米七,由于他和诸葛亮每天的作息就是上午起床读经书,中午出门四处晃悠,下午回家之后锻炼身体,练习武艺,所以他的体格也不错。.jújíá?y.??m

两个人在乡道上溜达,左右两侧田野郁郁葱葱,已经是四月份,去年冬天种的宿麦马上经要成熟了,农田里到处都有农民在忙活。

正所谓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在宋朝引进占城稻以前,北方是经济中心,就是因为每年六月份到九月份种粟,十月份到来年五月份种麦,可以完成一年双熟,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而南方则只能种一季水稻,一年一熟,因此产量远不如北方,使得当时的荆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增速和经济发展都极为缓慢。

荆州虽然是南方,但在长江以北的南阳和南郡都是以麦粟交替的种植方式为主,而江夏郡大半个郡是云梦泽,连县城都没几座。

其它荆南四郡也只有长沙郡的发展还可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荆州最发达的地区就是南阳和南郡,这也是为什么刘表不是很想愿意放弃南阳的原因之一。

今日沈晨和诸葛亮步入汉阳聚,才走几步,远处的村庄里,就走出几个汉子,为首的之人大概三十岁上下,见到他们便喊道:“二位小郎。”

听到喊声,二人就停步下来,这几个人他们认识,前几日他们来的时候,还和他们聊过,是附近村庄的农民,便站在路边等着,等到他们走过来,沈晨才问道:“赵郎兄,有何事?”

姓赵的汉子叫做赵化,是本地百姓,他走过来开门见山地说道:“沈小郎,是这样的,我昨日丢了一头猪,又听说你们回去的时候车上载了一头猪,所以我想问问。”

“这样吗?”

沈晨便对他说道:“郎兄稍等。”

说罢他回过头看了眼不远处河边的沈奇和邓皮,向他们招招手。

沈奇和邓皮负责把沈晨和诸葛亮送到周边乡聚,送到地方后两人就会在原地看守马车,等待二人去周边乡聚溜达回来。

见到沈晨呼唤,二人一路小跑过来,沈奇到了近前问道:“小郎,唤我们何事?”

沈晨问道:“你们昨日得的那头猪是怎么来的?”

沈奇说道:“不是跟小郎说过了吗?当时在河边等着无事,刚好有村民赶着猪去东面乡亭集市贩卖,我们二人就买了一头回去准备宰杀。”

这件事昨天沈奇就跟他们说过,沈奇和邓奇只是沈晨的护卫不是他的奴仆,所以有一定的自主权利。

站在河边等着无聊,看到有人赶猪去集市卖,他们就买下来准备回去打打牙祭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时还说会给沈晨和诸葛亮留最好的猪大腿给他们做烤猪吃。

沈晨就把情况说了一下,然后问他们:“真的是你们买的吗?”

沈奇和邓皮都非常委屈地道:“是买的。”

“还能找到卖猪的人吗?”

“也不知道姓甚名谁,怕是找不到了。”

“这样啊,那好吧。”

沈晨点点头道:“我相信你们,不过你们先回去把那头猪运过来。”

“小郎......”

“没事,无非是跑一趟,让赵郎兄看看是否是他家的猪。”

“好吧......”

两个人对视一眼,十分不情愿,但既然沈晨有命令,他们也只好回去驾驶马车,往隆中的方向赶。

由于距离比较远,即便是驾驶马车一个来回最少也得一个时辰,沈晨便对赵化说道:“他们回来还要一段时间,不如兄先在这里等着,我们进村聚走走。”

赵化很奇怪地问道:“这些日子二位小郎时常在周边乡野走动,见了我们后常问一些关于蓄养牲畜,种植麦谷的问题,倒是不知道是何缘故?”

沈晨笑道:“我自徐州来,徐州人如何种麦谷粟苗我很清楚,但是荆州人如何种植倒是不知。这南北气候不同,种植时间也有差异,故而询问一下,方便以后做事用。”

“做什么事?”

赵化纳闷道:“莫非小郎是打算来荆州生产作业?”

沈晨摇摇头道:“那倒不是,是想看看何时农闲,我好在附近乡野招收学生,教他们认字,讲些粗浅的学问。”

“小郎要招收学生?”

众人惊奇不已。

乡野发生点什么事情,很容易遭人围观议论。

这边正是村口,上午大家劳作之后,午时就会回家准备下午吃食,因而这个时候大家都从田里回来,见到似乎发生了纠纷,便纷纷过来。

一会儿的功夫周围就有了二十多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颇有些后世村口情报中心的意味。

听到沈晨想要招收学生,众人一个个都啧啧称奇。

有人道:“小郎怕是自己都没学好,就想着教学生,这怕是不行吧。”

还有人道:“不知道小郎有真才实学没有?”

“不管有没真才实学,但看人家小郎那穿着气派,必是权贵人家子弟,能教咱们子侄识字肯定是件好事。”

“这倒也是。”

“只是可惜了,读书是那些世家大族的事,咱们这些农家子孙几岁就要为了吃食奔波,农闲的时候也得上山捉鸟逮兔,再不济也得放牛羊挖野菜,怕是没那么多功夫。”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

虽说能有个人来乡里教小孩读书是好事,但古代的小孩基本上从四五岁就是家庭劳动力,从小放牛羊斩猪草挖野草,一刻都没有清闲。

这一点其实沈晨也知道,他在黄门亭的时候周边乡亭村民家的孩子都是如此,甚至他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

如果送去读书的话,就会少一个劳动力,多一张吃饭的嘴,对于家庭会是一个很大负担。

所以沈晨也只是微微一笑道:“我知道,所以我才在周边乡聚走走,一是了解诸位的疾苦,想知道大家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二是也想找找学生,万一有家庭稍微富裕些的,愿意送来读书的呢?”

“原来是这样。”

“不过想找学生怕也是不容易,咱们周边乡聚,哪有什么富裕人家。”

“东面的丰亭倒是有大户人家子弟,听说姓徐,还有姓石姓崔姓孟的,是前些年搬过来的,好似是权贵子弟。”

“权贵子弟也不需要别人教书识字吧。”

乡民们叽叽喳喳的说着。

听到他们的话,沈晨倒是知道对方指的应该是徐庶、崔钧、孟建、石韬四人,也就是诸葛四友。

诸葛亮自从叔父病逝后,就隐居于隆中耕作,并且时常会鱼梁洲向庞德公请教。

徐庶和庞德公关系匪浅,诸葛亮的姐姐又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于是在那之后他们就互相认识,引为友人。

刚好这四人就住在襄阳城西,离诸葛亮的隆中只有四五公里距离,所以才每天混迹在一起。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