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游戏 > 我被召唤就变强 > 234、

我被召唤就变强 234、

作者:镜前门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3 12:35:55 来源:笔趣岛

在吉林集安,有一座座高耸的“东方金字塔”,历经数千年风霜,这便是高句丽王陵。高句丽国兴起于西汉末年,历经三国、南北朝,成为北达牡丹江,南至今韩国汉江流域,“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的一个大国。

而就是这个大国,让隋唐两个强盛的中原王朝,多次倾国之力而征伐之。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水陆两路30万人,东征高丽,应路途强风暴雨,两军路途伤亡惨重,最终只得退兵作罢。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征集天下士卒,汇聚113万人,左右共12军,号称200万,“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与次年三月,渡过辽河,进攻高句丽。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大破左路隋军宇文述部。右路军来护儿一度攻至平壤城下,但也遇伏大败,被迫回撤。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再征高句丽,大军猛攻辽东城20日,正要攻克之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后方发动兵变,隋炀帝不得不撤军而回。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隋军节节胜利,高句丽无力再战,遣使议和。此时,隋国内形势已经糜烂,农民起义如火如荼,隋炀帝只得接受议和撤兵,高句丽送还隋朝叛将斛斯政,也算让杨广小儿挽回了点面子。

唐朝建立,中原久经战火,民生凋敝,西北突厥虎视眈眈。唐朝廷为缓和局面,一度和高句丽修好。但是好景不长,大唐历经贞观之治后,国力强盛。东北边境狼烟又起。贞观十八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以高句丽侵略新罗为由,进攻高句丽,次年,李世民亲奔东北指挥作战。唐军一路大胜,但时入深秋,草枯水冻,粮草不济,前方又遇坚城,难以攻克,只得撤军。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唐发35军,征伐高句丽。唐军大败高句丽军,围攻平壤城,但是遇上天寒大雪,被迫撤退。

666年,高句丽内乱,唐高宗趁机再对高句丽发动总攻。唐军分道合击,各路捷报频传。668年,唐军会师鸭绿江,进军平壤城。668年9月20日,唐军攻克平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烽烟,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北方严寒之地的高句丽,究竟有什么原因值得隋唐两大帝国,连续征伐,非置之死地而不可呢?

克劳塞维茨有一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对高句丽的延绵不绝的征伐,这样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并不是统治者个人的好大喜功,也不是表面上高句丽使者的有亏臣礼,而是有深刻的政治原因。

首先,东北亚地区有着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

如后人说所“天下安危系九边,九边之首在辽东。”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就像一个簸箕,华北平原就是簸箕口,正对着渤海,而海对面就是辽东半岛。陆路上朝鲜半岛伸入辽东,通过辽西走廊,又是直通中原沃野。后来的辽金兴起,再后来的满清龙兴,乃至于日本侵华,都是从东北和朝鲜半岛开始。

高句丽和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不同,是个农业国,在东疆建章立制,稳扎稳打,做大做强。在东北要冲,力图谋求地方霸权,南征百济、新罗,开疆拓土,如果不加以扼杀,假以时日,极有可能和大唐大隋逐鹿中原。高句丽还和西北的突厥暗通款曲,如果二者一旦勾结联合,如后来的蒙满联合一样,对中原成包夹之势,则社稷江山就危在旦夕了。这样的一个高句丽,对中原来说,简直就是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打行吗?

其次,高句丽的存在,破坏着大一统王朝的宗藩制度。

所谓天子守在四夷。宗藩朝贡体系在封建社会的东亚,是维护天下稳定的大秩序。隋统一后,高句丽表面上承认是隋的属国,但是对天子圣谕置若罔闻,毫无臣礼,这是在挑衅天子的权威,破坏帝国的威信。是破坏天下秩序的行为。高句丽进攻唐的藩属新罗,保护藩属是宗主的天然义务。如果小弟被打了,大哥不出头,大哥以后还怎么带人?

另外,高句丽兴起之地,本来是汉代疆土,原先东北辽东、乐浪、玄菟、真番、临屯等地都是帝国的郡县。隋唐两代都是天下割据纷争之后建立的王朝,一统天下是隋唐统治者们的追求。他们以恢复汉朝旧土为宗旨,不能容忍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再游离于中央政府之外。唐中枢侍郎温彦博就曾说,“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玄冤郡耳。魏晋以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唐太宗也说:“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冬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雕。”隋唐统治者,把征伐高句丽看成复土行为,是统一战争的一部分。

综上,出于国家王朝利益,对高句丽的战争不得不进行,但是进行战争也应当要全局考虑,要综合计算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和人民的承受能力。隋炀帝倾天下之兵,三次东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青壮折损战场,田园荒废。当时流传着数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就是对统治者不计民力东征的控诉。

“莫向辽东去,迢迢去路长。老亲倚闾望,少妇守空房。有田不得耕,有事谁相将。一去不知何日返,日上龙堆忆故乡。

莫向辽东去,从来行路难。长河渡无舟,高山接云端。清霜衣苦薄,大雪骨欲剜。日落寒山行不息,荫冰卧雨摧心肝。

莫向辽东去,夷兵似虎豺。长剑碎我身,利镞穿我腮。性命只须臾,节侠谁悲哀。功成大将受上赏,我独何为死蒿莱!“

“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百姓最终忍无可忍,“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揭竿而起,隋朝终在农民起义的烽烟中土崩瓦解。

唐代统治者就吸取了隋代的教训。在李世民东征撤回后,唐朝改变了对高句丽的战略,认为高句丽还很强大,进行大军围剿,很难将其连根拔除,反而还会使得消耗国力,影响国内稳定。要先长期用小股部队,对其进行骚扰,使其“国人不得耕种”,“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绿以北,而不战可取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