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傲唐 > 第一百十五章 傲然天下(大结局)

傲唐 第一百十五章 傲然天下(大结局)

作者:唐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2:35:20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大明宫,长安殿,杨曦的寝宫内,难得有一天清闲的杨曦正和皇后郭昕在温情。

“四郎,你这段时间可消瘦了很多,要注意多休息哟!”生完第二个小孩,还未完全调养好的郭昕,轻轻地替杨曦捶着肩膀,很心疼地说道:“这几个月以来,我一直忙着朝事,都没好好休息过,再这样下去,可是要累坏身体的。过年这些日子,你就抽空好生休息几天吧!”

“好,我一定听从昕儿的吩咐!”杨曦转头冲郭昕笑了笑,又压低声音,调侃道:“想必你们已经调养好了身体,离生产的时间也过去了好几个月,可以让朕这个清心寡欲的皇帝尝尝味道了吧?”

一句话马上把郭昕弄的面红耳赤,轻轻地拧了杨曦一把,嗔道:“四郎,又笑话妾身了。”

虽然身份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了,一个当了皇帝,一个成了皇后,但两人私下相处间,却还是与刚刚成婚时候差不多,杨曦喜欢这种感觉,也私下要求郭昕依着他做。郭昕最终是答应了,两人单独相处间,时不是会闹腾一下,打情骂俏什么的温情的举动经常有。郭昕喜欢与杨曦相处时候这种感觉,当然杨曦更喜欢,他可不希望自己当了皇帝,郭昕这小妮子也与他生份了。

郭昕的娇羞让杨曦心里大乐,他嘿嘿笑笑,并没再说什么,但却伸出手,伸到郭昕的裙摆里面,捏了一下她的大腿,还趁机触碰了一下她腿根部敏感地方。

郭昕忍不住轻轻叫了一下,身体一下子软了,倒在杨曦身上,嘴里小声地嗔怪着,心里却甜甜的。

看到皇帝和皇后**,边上的宫女宦官都把头转了过去。不敢看。杨曦与郭昕之间经常这样了,他们也见多不怪,但不敢将这些事传出去,怕被责罚。杨曦也不理会宫人的怎么看,灵巧地起了身,突然间将郭昕抱了起来,就往内殿走去。这更让郭昕面红耳赤,但已经好几个月没尝过男女之欢的她又非常期待,也就没去顾及自己的皇后脸面,任杨曦无礼一次了。

进了寝处后。很快两人就缠绵在了一起,激情也在一会后就释放。

两人心满意足地相互搂着躺在了一起,郭昕伸出柔软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杨曦的胸膛。稍一会后,郭昕小声地问杨曦道:“四郎,上前妾身和你说过的事,你是不是该给妾身一个回复了?”

“什么事?”激情释放后以点疲惫,但非常满足的杨曦,下意识地问了一句。

“你现在身边不是只有妾身和小雨。平儿三个人吗?这怎么可以?”郭昕叹了口气后说道:“要是你再这样,大臣们都要说妾身的不是了,怪妾身不懂礼数。你现在是皇帝了!”

听郭昕这样说,杨曦也明白过来自己这当了皇后的小娇妻想打算什么了。也知道自己在这方面确实做的与以往的皇帝不太相同,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特别是在妻妾方面。

杨曦虽然当了皇帝,但因为当了皇帝后。要忙的事实在太多,根本没精力去关注女人的事。加上这段时间郭昕、小雨、平儿都先后生产,生产后又要调养。杨曦差不多成了守“活寡”的人,很久没亲近女色了。不过这段时间他的兴致不在这方面,可以说每天晚上都在忙着朝事,他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忙着朝事乐此不疲,有时候为了一个规划,甚至可以和大臣们讨论、争辩到天明,连睡觉都很随便。宫中女人也基本没去碰,好像就只是一次偶然间调戏了一个小宫女,但并没有临幸她。

这种紧张忙碌,身体**都被忽视的生活让他感觉挺充实,时间久了竟然也习惯了。

但今天与郭昕一次激情后,对这方面的**似乎被刹那间激活了,他有点蠢蠢欲动,想拥有更多的美女,想享受更多的身体激情了。今天郭昕主动提及这方面的事,那他自然不会再推拒,而是马上答应了郭昕的提议,在年后好好挎充一下自己的后宫,争取夜夜当新郎。

唐朝的后宫制度是:皇后之下有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夫人之下有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再是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这些都是有身份的嫔妃,虽然不一定填满,但像杨曦现在这样只有区区三个女人,那是太寒碜了,极少有当皇帝的是这样,肯定要大力补充。

至于以后要补到多少,那看情况再定。

不过要这么多女人补充进来,并且要一一临幸,可不是件很轻松的事。幸好这些女人怎么临幸可以随他安排,不至于让她们心生怨念。说实话,宫中的任何一个女人,当了皇帝的杨曦都可以任他采摘,他有时候感慨,这样虽然挺性福,但长久这么下去,铁棒都要磨成针的。

有些肌肉锻炼多了,并不会越来越强壮的。

但这是当皇帝的特权,他不想放弃。

当然杨曦不会在这些事上花费很多精力,都交由郭昕去处置,他要忙的事太多。

不过在上元节过后,他就接纳了郭昕替他挑的第一个新的女人,颜真卿的孙女颜如兰。

颜如兰被封为贤妃,对这个新纳的妃子,杨曦挺是满意。

颜如兰长的挺漂亮,更重要的是,这个刚刚十七岁的小姑娘琴棋书画各方面都非常出色,那一手字画让杨曦羞愧的想撞墙,他自叹同是师出颜真卿,为何自己与她相关就这么大呢?

更重要的是,颜如兰非常温柔,与郭昕的刚烈刚好成互补,在得了颜如兰之后,他如获至宝。心里也在纳闷,为何以前去颜府就没看到这个小姑娘呢?

但他并没有沉湎于女色,而是在这些女人身体上收获满足的同时越加的勤政了。

大唐帝国的事务改革需要他付出太多的精力了,过了年后。他又非常忙碌了。

赋税改革的事是必须要做的,如今的大唐,不需要纳税的人太多了,依杨曦简单的计算,每年因为官僚贵族这些人而流失的税赋不知道有多少。依他的提议,皇家、世家、官绅皆需纳税,百姓的赋税要下调,真正造福于民。杨曦的提议自然得到了那些民间百姓的支持,但却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

不过赋税改革的事遭遇到的阻力却是不小,因为这意味着失去了特权。贵族、世家皆是反对。

朝中大臣身后总会有一个家族支持,代表家族利益的他们自然要为家族考虑,这些损害世家、贵族利益的事他们当然会反对。不过他们都没想到,在这一点上,杨曦非常独断专行,准备强行推行。

幸好郭子仪、高适、颜真卿、张镐等人都支持他,在讨论了半年多以后,终于制定出新的赋税政策。原本对杨曦不是很支持的张镐、李麟等人,在杨曦当了皇帝后。耳闻目睹了杨曦的所作所为后,敬佩于这个年轻皇帝的都能与魄力,最终心甘情愿地听命于他,兢兢业业地做事。许多事上都是强力支持杨曦的。因交税比例并不是非常高,官僚及世家在经过一阵徒劳的抗争后,也都只得接受下来。

作为皇帝,杨曦主动带着纳税。作一个象征性的表率,他的那些亲族也跟着他“演戏”,其他的官员及皇室成员、贵族等如何还敢不从?皇帝都亲自纳税了。他们算什么?

这样改革,杨曦已经预料到大唐的赋税收入会大幅度地提高,再加上朝廷出了许多鼓励商业贸易的手段,还有不少促进民生、农事的措施提出来,杨曦相信在接下来这一年内,大唐的国库收入会让人惊掉下巴的。

杨曦的预期果然没有落空,在又一个年快来到之时,户部尚书崔圆以非常激动的声音在朝堂上报告这一年的收成时候,诸臣都惊呆了。各项举措双管齐下之下,大唐的赋税收入竟然增长了四成,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要知道这是在水稻及稻麦复利技术刚刚展开,商业促进计划开始实施不久,赋税收入才改革的时候取得的。要是这些规划全面展开,那接下来大唐国库增长的速度会更加快速。

杨曦在众臣眼中变得英明神武了,他的威望与日俱增。许多大臣非常惶恐,因为杨曦所提的建议,许多是他们根本不曾想到过的,这些自喻为大唐精英的人,总是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够用,跟不上杨曦的节奏,杨曦提出的许多计划和观点,他们需要费尽脑筋去想,还不一定能想的明白。

皇帝太强了,当大臣的非常有压力。当然这压力也会变成动力,每个人都不敢偷懒,不敢懈于事,在杨曦大手的挥舞下,玩命地做事,他们最低的要求就是不出差错,不辜负杨曦的期望。

因为官田试验种植占城水稻及稻麦子复种的技术得到了验证,收成是成倍增加,永昌二年,朝廷颁布诏令,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水稻的种植及稻麦子复种技术,争取获得更多的收成。

因为国库收入大增,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几年内增长幅度都会不小,大臣们的担心消除了大半,杨曦提出的许多基础建议及改善民生之兴都得到了通过。

各地惠及普通百姓的民生教育学校有了更多的规划,全是官方投资的。教育是国之根本,这是杨曦一再坚持的理念,国库收入增长,教育必须先得到改善。杨曦考核各地官员在教育方面的政绩所作的标准中有一项是这样的,要是哪个地方的学校修建的比官衙要差,哪个地方学堂的老师人数不够,那这个地方的官员考核成绩就要受影响。这样的高压政策之下,还有什么地方官敢马虎行事?

读书的人多了,作为古时候读书人取得成就最佳途径的科举制度必须完善起来。

科举制度已经施行了快两百年,不过改革的方面并不多,在杨曦的大力倡导之下,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原本削减的一些科目也被恢复,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培养。

科技等东西不再是奇技淫巧,从事这方面研究创造的人待遇不比当官的差,就像军器监中的工匠们,他们一年的收入比**品的官员还要高。并且颇受有尊重,当然这都是在杨曦的要求下施行的。

大量的官学办起来,因官学收费低廉,寒门子弟基本都可以入学,这也使得民间识字人口大幅地增长,一批饱学之士有机会通过科举被朝廷选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许多读书人相互激励的话语。科举及弟后,虽然不一定能当官,但不当官。只要你有能力,一样可以得到应有的待遇。

当然武举制度也是进一步完善,重文并不轻武,这是杨曦坚做的一点。

永昌三年,因为各项改革措施的全面深入,大唐的粮食和赋税收入达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程度,粮食总产量比永昌二年竟然多了一倍还要多,赋税收入也比永昌二年增加了八成。这个成果让朝堂上的官员们欢欣鼓舞,也让杨曦乐得合不拢嘴了。

这些措施差不多都是杨曦亲自主导下制定出来的。杨曦的高瞻远瞩及不同一般人的谋略进一步折服了大臣们,如此文武全才的君王,旷世少有。杨曦以自己的能力还有勤政行为获得了空前的威望。

在此基础上,他也准备开始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

杨曦的灵魂来自后世。知道很多关于民主方面的论述,他也清楚,要让一个国家永远昌盛,光凭一个年号。一句口号是做不到的,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他在登基后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并没触及这个时代政治制度的根本。

为了大唐的未来。他必须要进行更多方面的改革。杨曦所进行的改革,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加强政事堂诸宰相的权力,以相权制约皇权,朝类似后世君主立宪制方向发展。

后世时候他身处年代的各国制度已经清晰地向世人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制约的权力最终会带来没办法控制的**,官员们为所欲为,世风日下。他坚信,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即使他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也是这样认为,他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开创一个更加清明的时代,有监督的权力才会受到制约,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这样才能让大唐在良性循环中发展。

他后世时候生活,权力不受制约而出现的各种弊端他耳闻目睹了不少,连军队中都是这样。要让大唐真正的长治久安,一直延存下去,肯定要有一套非常好的制度,各方面权力相互制约,才能实现这一切。后世西方的民主制度就是权力相互制约的,即使总统也不能为所欲为,在这方面,杨曦觉得还是西方人做的好。人治的弊端太多了,必须要慢慢向法治转变。

杨曦期望经过他的努力后,在几十年后能初步实现这样,皇帝依然是国家元首,是最高权力掌握者,但属下的那些大臣也会对他行成制约,并有一套完善的监督体制。

杨曦认为,现行的三省六部制只要经过改良、完善,再经过多年的演变,可以实现他的目标。

当然这种关系根本的事谁也不敢打保票,也不可能完全杜绝**与滥用权力,但制度的制约下,能将这些除到最低程度,那就很好了。

而要完成这项非常浩大的工程,仅凭他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很多年的慢慢改变才有可能实现。杨曦也需要很多的人帮忙,也不能让人才断档。如今已经有很多有才之士经他荐举、提拔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大力量培养,并且要向这些人灌输“民主”方面的理念。

在官员的作用上,杨曦不喜欢阿谀奉迎之臣,他希望官员们都是耿直入士,能为理而争。当年裴行俭创立的官员选拔制度非常不错,只不过没有很好地实行,杨曦令吏部尚书李麟,根据裴行俭当年制定的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良,并在以后严格遵守。

所有一切都需要制度来制约,这是杨曦坚信的一点。

在杨曦的一力主持,及众大臣的协同下,政治方向的改革也在慢慢地进行。

这方向的改革杨曦并不着急,他知道这需要很多年才能取得成就。

不过其他方面的改革他已经看到成就了。无论是军制还是民生方面的。

在节度使制度废除,卫军制度施行后,军制进一步完善。

兵部的动作不少,先后制度了许多条例,包括武将的任职,解职,轮换及征兵,战时动员,退役,后勤保障。武器研制,装备军队等等一系列的条例。

因这些制度的施行,大唐军队进一步朝着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军中将领不得干涉地方事务,地方官员不得插手军务,使得军政得到分离,皇帝通过参谋部和兵部更有效地掌管军队。

因为各项改制,大唐的国力呈跳跃式增长了,天下很快就丰足。国库进一步殷实。

永昌四年的时候,杨曦在与众大臣讨论国事的时候嘀咕,大唐已经好多年没有战事发生了,这样下去。军队的战斗力会慢慢下降,这不是很好的结果,需要发动战事来检验及提高军队的战力了。

那些新研制出来的武器,也需要在战场上检验一下效果如何。

开疆拓土是任何一个君王都非常想做的事。特别是杨曦这等狂热的大汉民族主义者,他要打仗,他要征服更多的领土。他要将大唐打造的更加庞大,让大唐成为一直超级帝国。

也就在杨曦好战的言论鼓动下,大唐的边境很快就燃起战火。

战火首先在南面进行。

因为天竺等大唐南方的一些国家不礼待大唐的使臣,让数名大臣使者倒毙在出使的路上,大唐皇帝杨曦暴怒之下,下达了大军出征替出使这几国使者报仇的命令。

驻扎在南方,已经磨刀霍霍的第七、第九、第十五、第二十八卫军共十二万人,以王思礼、李抱玉为大总管及副大总管,各卫军大将军为分总管,开始了征服后世中南半岛的征程。

装备了大量火器又经过严格训练的大唐军队战力根本不是天竺等国的军队可以抗衡的,战事完全是一面倒的。灭骠国、弥国、真腊、林邑、直塘、罗谷哥等国,并将其国王掠回长安,王思礼、李抱玉等人连奏凯歌,在为自己战功本上添加战功的同时,也将大片的国土纳入大唐的版图之下。

同一年,大唐水师战舰在水师统帅陈回光、副统帅南霁云的率领下,进驻愿意内附归唐的流求,也就是后世台那个宝岛。并在下半年从流求出发,攻占了常掠我渔民的吕宋地。

继尔以吕宋为基地,水师战船继续南下,往婆利、婆露、陵诃一带进军。配合从陆上攻击的中南道行军部,攻击大唐南面这片地域,直打的这片土地上的土着人夺命而逃。

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后世时候中南半岛这大片地方及马来、印尼等地尽被大唐军队攻占了。

杨曦从来不认为这些地方有什么不好,根本不是蛮荒之地,他在收到我大唐军队已经攻取这些地方的战报后,马上下诏,在新置地上设立州县,派官员治理,准备永久占领。

林邑都督府、马来都督府、天竺都督府先后设立,归于安南大都护府治下。

自此,中南半岛及附近大部地方都归于大唐治下。

在南方用兵的同时,杨曦也将目光瞄向了东北方向,在安东大都护府附近,还有渤海、黑水靺鞨、新罗等时叛时归的小国,及一些阳奉阴违的部落。这些政权的存在,让杨曦非常的不舒服。

“必须要将他们征服!”这是杨曦在收到南面传来战报,并得知这些东北小国经常做些小动作后的决定。于是杨曦的命令很快就被贯彻执行了下去,自有人去“创造”出兵的借口。

想打仗,从来不会师出无名的。

也就在南方战事暂时平息,大唐军队巩固成果之际,东北方向的战事跟着打响。

永昌五年夏,朝廷下诏组建东北道行军部,以仆固怀恩为大总管、浑缄为副大总管,以第四、第八、第十八卫军为主要作战兵力,准备攻打渤海、新罗和黑水靺鞨。

仆固怀恩、浑缄这几位原本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大唐将领,率领精锐的大唐军队杀过来了。

大唐军队所向披靡,契丹、靺鞨、室韦这些部落马上臣服。甘愿充当大唐的仆从军,准备捞点汤喝。渤海国在两个月之内被攻灭,黑水靺鞨在大唐军队开过来之际,就宣布了除国内附。新罗选择了抵抗,不过他们的抵抗也只持续了三个月,三个月后,新罗王被生擒,押回到长安。

年底时候,杨曦在长安发布诏令,宣布设置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并再建熊津都督府,全都归于安东大都护府治下。我大军进驻所有新置的都督府,重要官员皆由我汉人及归降的胡人一道担任。

在攻灭这些小国后,杨曦并未令仆固怀恩和浑缄班师,而是令他们在熊津都督府境内集结,准备攻打倭国。这个可恶的小国自龙朔三年在白村江战败后,不敢再惹大唐,但杨曦是不会让这个装可怜的小国继续存在的,他要替后世曾遭遇过小日本祸害的中国人向倭人的祖先讨一个公道。

“给朕灭了倭国。任何有敢反抗的,杀无赦!”这是杨曦给仆固怀恩和浑缄下的命令。

朝中诸臣从来没见过杨曦对一个很久未与大唐有过战事纠葛的国家有这样大的仇恨,不过他们津津乐道于大唐军队四处报捷的事,不需要太多力气再取一块领地。何乐而不为呢?

永昌六年末,在杨曦的亲自设计和督造下,军器监研制的第一支遂发火枪问世,在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及改良后。即开始大量生产。第二年,开始组装于军队中,大唐军中每个卫军中多了个火枪营的编制。再加上原本已经准备了不少数量的火炮,大唐军队的火器威力再次提高,战斗力也进一步提升。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