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大明第一莽夫 > 第54章 循吏和干吏!

大明第一莽夫 第54章 循吏和干吏!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0:57:05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刘健叹了口气。

他其实很想开口反驳。

但是问题在于,这汤昊说的可都是事实!

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前往曲阜祭祀孔圣,发现民生凋敝,百姓困苦,这是事实。

兵部尚书刘大夏于君前奏对,说出“天下已经民穷财尽”,这也是事实!

正是因为这句话,先帝爷才会大受打击,一病不起,然后撒手人寰!

那汤昊现在说的这些,是不是事实呢?

同样也是事实!

朝廷没钱,皇帝没钱,国库没钱,百姓也没钱,那么钱粮去了什么地方?

这满朝文武哪个不是腰缠万贯,哪个不是田地千亩?

有些事情,真不能被细想,越想就越让人绝望!

老首辅沉默了良久,随后竟是颤颤巍巍地跪倒在了地上。

“陛下,锐意革新,并非好事!”

“国朝自土木之祸后,艰难维持至今,已经殊为不易了!”

“一旦强行变法革除弊病,势必会引得朝堂动荡不安,天下为之不宁……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啊!”

没错,刘健是一个循吏,也是個安分的内阁首辅。

“循吏”是什么?

太史公司马迁在《自序》里说,循吏是“奉法循理之吏,不伐

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循吏尊重法治,讲究理性,遵守规矩;所谋在于长远,不追求当下的效果,不作浅薄的政治秀,所以没有耸动视听的效果。

刘健就是个循吏。

他这辈子循规蹈矩,维持大明王朝的运转,确实很难了。

要知道,弘治皇帝这位被誉为“中兴之主”的先帝爷,大明王朝的弘治皇帝,并非诚如史书所写的那般圣贤英明。

弘治皇帝在弘治八年以后,渐渐迷上了斋醮,从此内库开销剧增,孝宗开始不断地命户部将太仓库的银子纳入内库。

所谓“斋醮”,指的是一种道家法事,分为禳灾祈福的清醮与超度亡灵的幽醮两大类。

弘治八年三月,帝命户部运太仓银三十万两于内承运库备用!

弘治九年十月,帝命户部运太仓银五十万两于内承运库!

弘治十三年五月,五府六部众臣上疏言“近者额外三次取入太仓官银应用共一百三十万两”!

弘治十四年二月,户部又奉旨将太仓银四十五万两送内承运库!

……

弘治十七年七月,帝又取太仓银十五万两于内承运库支用!

弘治皇帝自弘治八年开始,至弘治十七年间,累计纳入内库银子,按最保守的计算也有四百万两之多!

而这些钱,全部都被他用来“妆造武当山神像,各寺观修斋赏赐”之类毫无意义劳民伤财的事情!

除此以外,这位“这位中兴之主”还到处建寺盖庙,为了烧炼之用,更是经常命人购买速香、黄腊之类物品,动则数千斤,撒出去的银子更是不计其数。

现在,你这位新帝问我,为什么国库空虚,为什么“天下已经民穷财尽”?

不要问我,问你父皇去!

刘健这些年做这个内阁首辅,表面上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却是有苦难言。

因为先帝爷对内阁生出了忌惮之心,所以他大多数时候都选择与刘大夏、马文升等六部尚书直接奏对,以此限制内阁权柄。

哪怕先帝爷临终之前,还不忘托孤于马文升,命马文升以“少师兼太子太师”之身统领六部,以此对抗权势日益增长的内阁。

为什么这个人,会是马文升,而不是他刘健这个内阁首辅呢?

因为内阁首辅刘健是个循吏,而吏部尚书马文升是个干吏!

所谓“干吏”,本指一种地位低下的官吏,后来则逐渐与“能臣”联用。

干吏一般娴于吏道,善应棘手疑难问题,善于规避法令,善于改革前进,也就是经常所谓的“能臣”。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