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 番外第二十章 真相大白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番外第二十章 真相大白

作者:兴霸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02:05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圣驾至!”

万众期待的一刻到来,两侧钟鼓齐鸣,太常寺乐各自起舞,羽葆伞幢队列齐出,场面煊赫热烈至极。

随着圣人大辇出现在宫道上,臣民迎辇而拜,齐声高喊:“臣等恭迎陛下,吾皇万年!”“外臣恭迎圣人,唐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岁之言,具体是从什么时期开始兴起的,已经无人知晓,但这个世界反正不是武则天流传起来的,反倒是各国觐见时,有外臣使用了这般礼节,如此露骨热烈的表达,还完全是出自狂热与敬仰。

此时亦是同理,有小国使臣甚至直接叩首,神色虔诚,真心崇拜。

“免礼!”

帝辇之上,伸出一只绣着金纹的长袖,修长的手掌从中探出,轻轻向上抬了抬。

待得近了,众人才得以见到这位深居简出的皇帝真容。

千秋节是天子过寿,并非国家祭祀,李弘并没有穿戴最隆重的天子衮冕,毕竟那冕上旒珠垂遮视线的感觉并不好,太过庄重的打扮,也不利于节日庆典。

他的一身常服固然华贵,但于天子而言,又有几分朴素,不见高高在上,慑人雄姿,反倒有几分闲散自在,淡泊之态。

“听说唐皇这些年来沉迷于修道,不理政事,今日所见,不是传言啊!”

大唐臣民见怪不怪,各国使节眼神交流之间,则隐隐露出忧虑之色。

如果这位普天之下最有权势的存在,真的沉迷于得道成仙之中,那对于周边各国来说,其实是一件很不愿意看到的光景。

毕竟大唐是文明的灯塔,且一向讲理,所灭的国家虽多,但都是取死有道,这些年间愈发强盛,却没有主动侵犯邻国,皆拜这位仁德的圣人所赐。

倘若李弘不理朝政,亦或是换成新皇登基,如今各国的和平之势,或许就会随之改变了。

“神完气足,内外兼修,李弘倒是没有辜负真劲之法!”

就在使臣暗暗担心之际,小黑打量着这位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唐天子,眼神也颇为复杂。

她原本以为,当年李彦所创的功法,在李弘调理好了病弱的身体后,早就荒废了。

那并不奇怪,身为一国之君,且是有所作为的一国之君,必然耗费大量的精力在政事上面,积劳成疾的都有不少例子,根本无法专心练武。

久而久之,想不荒废也难。

但现在所见的李弘,不仅体态气血毫无人到中年的衰败,温润如玉的眸子敛起精芒,竟有几分返璞归真之相。

原来还不能确定,唐皇是否沉迷修道,但现在所见,绝非伪装。

“终究还是走上了这条路么……”

小黑的感情有些复杂。

一方面,她不希望李彦的心血付之流水,盼着大唐能够一直繁荣昌盛下去,所以之前发现敌人对于大唐的阴谋诡计时,才会那般卖力地查案。

但另一方面,她也清楚,李弘身为皇帝,不可能是毫无自身**的木偶,二十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个雄心勃勃的圣明君王,变得懒政怠政,转而去追求自己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李彦离去之前,只是给出了建议,而非事事安排。

拥有至高权力的一国君王,是外力约束不了的,越想要对方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越是会事与愿违。

而现在,更不会有人能够约束九五之尊的**了。

小黑感慨之际,又有圣辇抬出,上面所坐的,首先是皇后裴氏和太子李成器,后面则是跟着其余的嫔妃、皇子和公主。

李弘后宫人数很少,连带着子嗣也不多,反倒是一众弟弟,雍王李贤、英王李显、冀王李旦,各自带着一大家,喜气洋洋地前来过节。

在礼官的唱和之下,圣人一家与李唐皇室,正式入殿。

李弘坐下,环视群臣,温润的声音传出:“佳节良辰,具餐以享,诸位用膳吧!”

群臣行礼:“谢陛下!”

千秋节不是第一次举办,太过繁杂的礼节早就被删去,氛围也刻意向家宴靠拢,有种君臣同乐,内外亲和之感。

最为特殊的,莫过于不让大家全程饿着肚子,先行用膳。

随着宫婢若穿花蝴蝶,将美食珍馐奉上,场中的氛围轻松起来,不少臣子都开始享用。

毕竟起了个大早,一路饿着肚子侯在宫外,这個时候舞姿妖娆,歌喉悦耳的伶人,吸引力反倒比不上热腾腾的羊肉鹿脯。

就连李弘都笑着对左右列席的皇后道:“别饿着,吃吧!”ωωw.

皇后裴氏本就出身武将之家,颇具豪迈之气,闻言不客气地开动,太子的神情则似乎略有恍惚,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李弘的心情很愉悦,看着端上来的斋饭素食,对着太子道:“当年你师父也是喜欢先填饱了肚子,再议正事,可惜你那时还小,来不及聆听你师父的教诲……”

太子身躯微震:“父皇说的是,儿臣明白了。”

李弘点点头,拿起酒壶,亲自倒了杯清酒,品了起来。

圣人的姿态固然足够放松,下方的臣民却不可能真的胡吃海喝,用了些吃食,有了几分气力,马上开始严阵以待,准备接下来的环节。

李弘起身,举起酒杯:“功于华夏,造于黎民,此乃朕登基之初的心愿,幸得卿等精诚效忠,今国泰民安,共享盛世,诸位同饮!”

群臣齐贺:“昭昭有唐,天俾万国!盛哉陛下,盛哉大唐!”

话音落下,身着各色服饰的使臣正式入内,献上贺表与供礼。

排在第一个的皮肤微黑,所学的汉话也有一股古怪的发音:“天竺使臣瞿昙逸,代天竺五王恭贺唐皇圣寿,进献锟铻石,愿唐皇陛下如日月高悬,嘉时永享!”

锟铻石即金刚石,也就是后世所熟知的钻石,历史上的天竺,在十八世纪前,几乎是钻石的唯一来源地。

唐朝的外来钻石,就都产自于天竺,当时波斯人由于和唐人贸易频繁,并且朝贡过金刚石,还被史籍误载为金刚石产地,现在则没了中间商赚差价,直接进贡。

李弘微笑颔首,又看向太子:“皇儿以为如何?”

太子起身回答:“我大唐德行四海,正道致远,方有天竺五王,恭顺圣意,远来朝贺,盼圣德所至,天竺子民亦享太平。”

这话说得漂亮,实际上大唐的外交准则,向来是恩仇分明,国若犯我,必有严惩,国若顺服,可得赏赐。

而天竺之所以这么乖顺,也是恩威并济的后果。

这个时期的天竺国,原本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王国,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因此称为五王,偏偏王玄策奉太宗之命出使天竺时,使节团在北天竺遭受攻击,几乎全员覆没,王玄策一人逃出,以一纸檄文召令近处各大唐藩属国派兵出征,最终创下了一人灭一国的辉煌战绩。

实际上,王玄策率领的联合军队一路横扫,所灭的国家,远远不止一国,北天竺是受打击最大的,中天竺、东天竺也惨遭波及。

最终的战果,在正面击溃敌军,坑杀了败兵后,“远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天竺震惧”。

那是五十年前的事情,而后威胁更大的,是雄踞高原的吐蕃王朝,结果二十年前,吐蕃又被灭了。

天竺瑟瑟发抖,畏惧之下,原本一盘散沙的各国被迫结盟,五王共出一支使节团,当然真要开战,指不定又是貌合神离,一盘散沙。

所幸大唐对于喜马拉雅山脉那头的国家,根本没有多少兴趣。

山川屏障,炎热潮湿的印度半岛会引发水土不服,是一方面的因素,安西都护府的经营,才是国家更重要的百年大计。

天竺既然知趣,就以安抚贸易为主,它盛产的象牙宝石,亦是一笔不错的财富。

眼见唐皇和太子都面容和煦,天竺使臣喜不自禁地退下,狮子国使臣赶忙接上。

一个个小国使节依次上前,奉上贺表,恭贺圣寿,进献礼物,间或也有小小的抱怨。

对于这些地缘小国,大唐承担大国责任,时常调解矛盾,不偏不倚,因此极受敬服,不止一次制止了两国战乱。

好处是,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威望的同时,接壤地区多有他国子民前来入户,以成为大唐人为荣耀。

边境州县若是无法继续接纳,会向安西之地转移,人口的迁徙红利,是原本地广人稀的安西都护府能够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如果说这些国家,只是边境小民盼着越境投靠,那么当轮到东瀛使臣觐见时,就是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涕泪交加:“圣人如大日高悬天中,卑小下国渴于恩辉沐浴已久,还望唐皇陛下成全呐!”

诸国侧目,不知情者莫名其妙,觉得这舔得也太夸张了。

事实上并不夸张,那个曾经胆敢与百济联合攻唐的岛国,早就不敢抄袭李治的天皇之称,连日本这个国名都不敢称呼,自称瀛州王。

最根本的原因,是朝鲜半岛的统一,金矿银矿的挖掘,与大唐移民对于贵族阶层的吸引,导致了日本国内政局的崩溃。

短短二十年间,这小小的岛国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场内斗,曾经那些贵族阶层还没有退路,现在哪怕争斗失败了,只需拍拍屁股,携带大笔金银,成功入户大唐就成,此刻殿内有些个子矮小的低品官员,便是其中一员。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