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新顺1730 > 第八十六章 混乱、曙光

新顺1730 第八十六章 混乱、曙光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01:45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色楞格河畔唇枪舌剑尔虞我诈之时,齐国公的奏折也已经加急飞奔回了京城。

大军还没有全部撤回,皇帝和一干重臣已经先行回京。

北方大胜的消息已经传遍,虽然还没有彻底结束,还不到告太庙的时候,皇帝借机吹嘘自己指挥若定破堡的事,已然人尽皆知。

一时间马屁四起,李淦说不出的受用,更为在意的军中威望也是大涨了一波。

齐国公的急奏一到,上面固然说内帑密约,但这种事也不可能不和诸臣商议。

禁城天佑殿,大顺天佑殿军国平章事或是加同平章事的阁臣们赐座。

军国平章事,听起来仿佛宰相,着实霸气,但实际上距离宰相还差了十条街。

前朝内阁阁臣就自己说过,所谓阁臣首辅,不过是上借帝君之威、下侵诸曹之权,实则不过一秘书耳。

大顺开国时候的第一批平章军国事们叛的叛、死的死,实无开府之能。到如今几经变革,权责渐渐明确平衡。

为了控制官员选拔,把吏部文选司从吏政府中剥离升格为文谕院,又增添了一些其余部门隶属于天佑殿。

天佑殿实际上比前朝内阁多了一些监察权和人事权,不过平章军国事们又不兼六政府之首,也无直接控制权,天佑殿的实际头目还是皇帝。

如今朝廷天佑殿内,连带加衔的平章军国事一共六位。

一个是勋贵出身,加权将军;一个是武德宫魁首出身。

剩下四人,都是科举出来的。

但这四个人又是不同的学派,互相之间都看不顺眼,至少看起来在皇帝面前是互相看不顺眼的。

大顺官方意图推行浙东学派的事功之学,作为官方意识。

但理学心学传承日久,加之明末的思想混乱,如今还处在一个“破而未立”的阶段。

批判理学的多了,可是却还没有一位真正的如同王阳明那样的大儒破而后立。

大顺太祖西安建制的时候,东林五虎将之一的惠世扬主持了废八股而专取策论的考试,选拔了不少人才。

等到高一功复京城、李来亨定江南后,大顺的第一场正规殿试的策论,标志着新朝的风向。

策论题目选自《论语》,也很简单。

“管仲非仁者与?”

策论题目一出,那些嗅觉敏感的士林大族立刻嗅到了风向。

这新朝,是要外王,而非内圣啊,甚至品出来一丝霸道的滋味。

明末之乱,整个江南的儒学风气都产生了种种反思和变革。

效伯夷叔齐,自然不食周粟。

子孙后代可以当官,自己却是不干的,这是传统气节。文丞相也不妨碍亲族兄长子侄投元啊,只要自己为前朝尽忠就是了。

又不做官,又要为前朝尽忠,自然要把明末为什么混成这个惨样思索一番。

总得有人出来背锅。

衍圣公府都因为剃发被降格到了奉祀侯,要是后人不背锅,那孔夫子可就要背锅了。

于是王阳明就先把这个大锅背了起来。

一时间对他的评价,简直可以和王安石相提并论了。

和王安石相提并论,在宋明时节,那基本上就是说这**乱天下了。

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对于明末文人“空谈心性、不干正事”的行为深恶痛绝,以为此是明末乱局的根源。

顾炎武说的还客气的,说以一个人改变天下的风气,宋时有王安石的新学,今有王阳明的良知。想要拨乱世反诸正,只能待后来人了。

王夫之直接不客气,称呼王阳明为“江左王氏”,说他阳儒阴佛、诬圣邪说。要对明末士大夫不干正事、整天想着悟道成圣负责。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