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北洋枭雄 > 第74章 锦州李家

北洋枭雄 第74章 锦州李家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2:18:18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锦州小凌河南女儿乡,这片原本只是城郊的土地这两个月来却是人来人往,大片穿着灰色军服的人来来回回,彷佛比锦州城里还热闹。

这里之所以能够出现这么多的北洋新军军人,那是因为赵东云把第三混成协的司令部设在了这里,同时也是第三混成协主力部队驻扎地。

锦州这地方,谁都知道它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属于必守之地,但是从历史上来说这锦州就没守住过,为什么?因为守锦州的话很容易被敌人彻底包围,一旦被包围的话,易守难攻这四个字就会变成插翅难飞,纵观历史的清军和明军的历次交战以及后世两党内战时,守锦州的部队下场都很苦逼,基本都是被全歼啊。

赵东云虽然古代历史家对这些战例不算熟悉,在这个时代里也不算什么超级将帅能够随随便便就能够决定胜败,然而他虽然不算什么名将但依旧继承了原身的大量军事知识,同时这两年里他也没放松,大量研读当代的军事理论书籍,除了大量研究德文和英文系列的军事书籍外,甚至为了研究拿破仑的战争理论,他还自学了法文。

当别人只看见赵东云才二十多岁就成为一协统领时,却是很少人能够看见赵东云几乎每天都在读书,赵东云甚至在研究德国现代参谋制度时,还顺手翻译了好几本德国的军事著作。赵东云在北洋体系内快速崛起,并不是依靠那些来自后世的记忆,更多的是依靠他自身的能力。

赵东云来到这个世界后,是接受了原来身体的记忆,这些记忆是深深刻在赵东云脑海里头的,再加上赵东云的一些后世观念以及这两年所研读的大量军事理论,说实话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单纯在军事理论上能够超过赵东云的还真找不出来几个来。

现在的赵东云怎么说呢,是个属于纸上谈兵的高手,说起理论来一套一套,不过具体经验就没有多少了,至于说身为名将的天份老实话赵东云自己也不知道有没有,反正现在赵东云是看不出来自己有成为名将的天份。

对于这种的人你不能指望他宇宙爆发率领七千大军就大破十万俄兵,但是却可以相信他在一些理论战术上做出合理的安排。

比如在锦州的布防上,赵东云虽然不是什么名将,但是也一眼看出来锦州这鬼地方一个搞不好就会让自己插翅难飞,所以从一开始他在锦州布防的重心就不是防守,而是撤退!

刚到锦州的时候他就派遣了两千余人的兵力驻扎松山,为什么啊,就是为了保住退路啊!

除了在松山布置重兵掩护右翼保障退路外,另外赵东云又是派遣骑兵深入小凌河以东进行巡逻侦查,防止可能到来的偷袭。

至于对锦州城本身的防守,说实话赵东云并没有多上心,他甚至放弃了在大小紫荆山这个战略要点布置重兵的想法,同时也放弃了在锦州城外围守城的做法,而是把兵力都收缩到了小凌河西岸,也就是女儿乡一带,只是在锦州城里部署了少量兵力而已。

这样做的原因其实也简单,因为如果把兵力都布置到大小紫荆山和小凌河东部的锦州城的话,那么守固然是轻松了,但是俄军要是来一个包围穿越,那赵东云估计就得在锦州城里自杀殉国了。

反正七千兵力怎么守也是守不住了,干脆就放弃外围阵地,甚至连锦州城也不要了,直接利用小凌河来防守,打一个河滩防守战,把炮兵部署到锦州南郊的高地上,把步兵和机枪沿着小凌河西岸部署,俄军如果想要正面渡河突破的话,赵东云有信心打掉他几千人。

如果俄军比他想象的还要谨慎,不惜耽误十天半个月去绕行的话,那么赵东云就自认倒霉,二话不说直接带着部队就退往宁远州建立第二道防线。

到时候看情况,如果俄军兵力少,那么赵东云就高喊为了国家和民族和俄军打上一仗,如果俄军五六万人跑过来,赵东云顶多也就是守上几天然后又是一路向西直奔山海关而去。

赵东云估摸着,等自己跑到山海关的时候,这时间怎么也过去了十天半个月了吧,北洋新军动员速度就算再慢,那时候估计援兵也来了。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