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请主公喜怒,军师将军绝无擅权犯上之意,此次暂滞使节,乃吾等合议而定,主公若要怪罪,则请赐臣与周将军同罪!!”声音极为陌生,林风讶然望去,只见大厅左侧李光地下首的一名年老文官膝行数步,跪至大堂中央,众目睽睽,他却依旧不慌不忙,单手抬起,取下头顶官帽,俯伏在地,大声劝谏道,“某等均以为此令不妥,恐有损我主皇图大业,故斗胆呈请主公再议!!”
凝视良久,林风方才认出他是汉王相下属的礼部曹官张英,这个人原本是康熙的兵部侍郎,被汉军俘虏后数月方才投降,其实林风手下象他这样的官员为数不少,而林风之所以记得他,只是因为他投降汉军的过程很有些戏剧化。
作为一个深受儒家经学熏陶的老儒,张英在忠君立场上可谓是相当顽固,昔日北京城破之时,他作为康熙的礼部侍郎被汉军俘虏,当时报定了“忠臣不事二主”的念头抵死不从,连续拒绝了包括李光地在内的多名汉军高官的劝降,而这件事情之所以出现转机,是因为他儿子张廷玉瞒着他老爹参加汉军的科举考试,有趣的是,如果仅仅是参加考试也就罢了,但他儿子张廷玉却偏偏是个考试奇才,以十四岁之弱冠应大典,居然高中进士,尔后又进入马庄武学受训,直至现在入汉军总参谋部陕西司任少尉参谋,成为汉军小朝廷内年龄最小的官员。[这件事情因为其独特的传奇色彩,曝光后轰动京师,在直隶大地传得沸沸扬扬,人人见了张英尽皆恭维赞叹,张英眼见声望不保,守节再也意义,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投降汉军,被李光地任命为礼部主事,后来又因与俄罗斯使节伊霍诺夫斯基谈判中表现优异,为汉军争取了大笔军费,升迁为汉军小朝廷的礼部主官。
作为执掌外交重任的重要官员,林风遣使传檄正是他职司所在,所以不得不出列应对。
“张爱卿这话说得不对,”林风摇了摇头,“寡人之所以有气,是因为你们这些人办事不地道——扣下寡人的使节没什么大不了,不同意寡人传檄天下更没有什么大不了,我林风也不是什么刚愎自用听不得直谏的傻瓜!”他冷冷的朝堂下扫了一眼,忽然一拍桌子,厉声喝道,“可是你们竟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就扣下了寡人的使节,这是为人臣子的道理么?!”
听他一口一个“扣下了使节”,张、周等人禁不住冷汗直流,实际上使节仅仅比林风早到两天而已,当时北京众臣一见檄文就吓了一跳,好说歹说才勉强把那几个“钦使”留住,好酒好肉的养着,这个“扣下了”可真太吓人了,汉军基业全为林风一手创立,且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威望早已根深蒂固,借他们一个胆子也扯不上谋反作乱上去。(>。\)。”
“启禀主公,”周培公插言道,“主公可知,如今我大汉兵力紧迫之极,前月科尔沁突然参战,我汉军除了主公的北伐大军之外,宣化赵蒙古、宁城王平辽两处重镇亦曾卷入战火,虽然颇有斩获然损失却也不小,现更拓地千里,又设奴尔干马破虏一路大军镇守,而今师老兵疲,建制残破未得增补,若是主公檄文传出,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我军将何以应付呢?!”
林风笑而不言,转头目示汪士荣,汪士荣会意,走上前来朝周培公、李光地等人行礼,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培公勿急,吾主早有准备——此次我军从辽东南返,就曾征发了一万余新兵,而此次大战,据某参阅战报,宣化赵蒙古与宁城王平辽两处据城而守,军力损失微乎其微,充其量合计不过千余罢了,故只待新兵练成,我军除可将各处军镇补充齐整之外,还可另行组建步兵第七军!”
周培公毫不惊讶,实际上当初他接到林风就地征兵的消息之后,就知道林风有扩军的意思,当下苦笑道,“火枪兵训练虽较弓箭手稍易,但没有五、六个月,也是绝无可能成军的!”
林风闻言笑道,“除此之外,我还从马英处抽调了大批军官,加上培公调集的各部军官,准备立即从绥远、宁锦、奴尔干征发一万两千擅于骑射的壮丁,恢复近卫骑兵第二军的建制,这样以来,加上原来的近卫军步、炮、骑各部,那总兵力就超过三万!”他转过身去,缓缓走到上首,在大椅上坐下,悠悠然道,“这样一来,本王就能应付各方战事!”
见一众官员面面相觑,汪士荣急忙附和道,“此事绝无问题——此前我军从辽东八旗手里缴获银两上千万,故军费宽裕;而兼之有自蒙古、八旗手里夺取的马匹,故战马无忧;事到如今,唯一可虑者,止有枪械、火炮尔!……”
众人一齐转头,朝大汉督造总管戴梓望去,戴梓稍稍沉吟,随即躬身道,“启禀主公,煫发枪尚库存两万余杆,只是火炮还有些缺口,不过臣以为,如今辽阳、鞍山既入我手,原料铁器通畅无缺,三月之内,臣的器械工场即可铸造足够的大小火炮!”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