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窃国大盗 > 第十一节

窃国大盗 第十一节

作者:理想年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1:57:47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公元一六八四年冬,万众瞩目的大汉政府第一次科举正式拉开帷幕。自汉军在短时间内取得一连串的军事和政治胜利之后,这个科举在士林心目中的地位也渐渐沉重起来,现在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能看清楚目前的局势,眼下整个黄河以北可谓处处战乱,而在这片广大地域内唯一上了轨道的也只有这个大汉政权,清廷现在流散在其他省份的地方政权在农民军的攻势下只是苟延残喘而已,基本上没什么精力去搞什么学问教化,士子们对这个残酷现实显然有了相当的认识,所以在汉军正式张榜之后大批生员涌入了北京城。

虽然林风来自后世,但他心中对科举这个东西倒没什么歧视。而且在他从李光地那里了解到科举的具体情况之后,对这个科举还产生了那么一点点推崇的念头。这个东西对他来说其实也不是很陌生,当年他从大学出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吃父母的失业状态,所以也曾经钻过公务员考试的洞洞,两相比较之后,他惊奇的发现这个“科举”在几百年后居然还在中国得到广泛推行,实际上那些所谓的“破题、转、承、起、合”本身就是一种很典型的政治论文,而后世几百年进步所取得的成绩,也仅仅只是将壳子里面的瓤从四书五经换成政治、法律、时政和英语等一些乱七八糟的玩意罢了。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林风不得不在新的角度来评估这个科举制度。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觉得这套官吏选拔制度从隋朝开始延续至今,倒也是演变得相当科学,仅仅就模式上讲,那确实是很难挑出什么岔子来。\\那一套官吏制度真正的缺陷属于干部使用不当,或者说缺乏很好的岗位培训制度,试想很突然的让一个没有任何行政经验的书生去领导一个县,那由此引发灾难性的后果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不过这个时候林风倒也没胆子突然去对四书五经开刀,不说其他人是否能够接受,就他本人平日里也是满口圣人教诲,处处纲礼伦常,若是突然来个急转弯恐怕手下第一个反应就是主公发了疯。实际上眼下困扰他的并不是这些考试内容,而是考试模式。

北方政治上的巨变给这次科举考试带了几个难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场考试的级别――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最高级别的会试,可眼下有资格参加考试的“举人”数量相对比较少,若是这么挑剔资格的话恐怕这次科举会变成一对一的单挑;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个资格怎么算――从林风政权的政策上讲清廷原来的一切东西都在否定之内,那从这个法律角度来推算,这些所谓的“举人”“秀才”功名是否合法就很值得商榷了,所以这就引发了第三了问题――眼下汉军政府礼部衙门还没有开始办公,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自己的“童学”制度,那这次考试是不是向所有的人开放?!――如果这么干的话,那士农工商的阶级秩序也就近乎崩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士林接受的。[

经过几番商议,大汉政府的临时制度随之出台,因为这件事情是“儒家盛典”,所以看在圣人的面子上,清廷在这方面的过失暂时可以被原谅,本着学问为本的观念出发,大汉政府有限制的承认原清政府“举人”以下的功名,但眼下时局复杂,为怕有“奸邪小人”伪造功名图邀幸进,这次科举考试的制度做了很大改变――本次考试所有具有秀才资格的儒生都可以参加,考试分为三级,第一关是基本文化测试,难度相当于举人的省试;第二次是正儿八经的会试,过了这关那就是大汉政府的进士,具备官员资格;而第三次就是林风亲自携大汉高级官员联合进行的“殿试”,其目的就是在这些进士之中挑选适合的官员,一旦通过,或许就会马上放了实缺。

对于这次改变儒生们并没有表示反感,而其中特别自负的家伙甚至还表示欢迎,尤其是那帮外省进京的举人,这些狂妄的家伙对他们同场竞技的秀才们充分表现了自己的鄙夷不屑,在各个酒馆妓院四处自吹自擂,放言说希望制度越严越好,最好让那帮“学术不纯”的混蛋没机会当官,自然,在他们自己看来,如果考不赢这些秀才蛋蛋那可真是个笑话了,所以在与这些弱手的比赛中,无论怎么考混个进士都是没有问题的。

忙乎了几天之后,报名参加考试的生员数目超过了三千,经过仔细调查,林风发现京城内几乎所有豪门富户和直隶省大地主家庭都派出了自己的得意子弟,意图在这场新的统治集团中分得一席之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