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形势非常之奇特,自从林风在京师大搞清算报复之后,满天下的旗人都发誓与林风不共戴天,尤其是三位王爷除了国仇之外还有灭门之怨,更是对其恨之入骨,但可笑的是,直到现在为止,林风还没有发现有谁向他派出一兵一卒。
当大清的王统传至康熙朝时,清军的军队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立国之初,大清的王牌主力自然就是自辽东入关的八旗铁骑,但一统天下之后,这支部队腐化堕落的速度快得惊人,虽然还不至于落到不能打仗的地步,但和以前的无敌雄师比起来那的确是令人惭愧,综观整个八旗,现在能打仗的,或者说可以算是劲旅的也就是那几支从山海关外抽掉来的骑兵,还有蒙古各个部落友情赞助的仆从军,不过这批部队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号称百万王师的清军中只能占到一个很小的比例。
所以在这个时期大清的军队还是以汉军绿营为主力。客观点说爱新觉罗家历代皇帝,从皇太极开始就潜心研究汉奸学术,对如何利用汉族人之中的败类尤有心得,可以说在每个时代都有相当出色的作品。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范文程、洪承畴以及现在风头正盛的三个伪藩王等等。
首先开创伪军之先河的就是皇太极,这里不能不说的是,这位少数民族君主的确是具有非凡的才略,就是他首先把掠夺来的汉族青壮和投降的明朝官兵编组成汉军旗,附庸在八旗之内成为主力战斗部队,在多尔衮接过他的旗帜之后,这个民族统一战线被继承和延续下来,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伪军的数目也从一开始的几万满满滚雪球似的滚到了现在的几十万,历经多年的洗脑教育之后,这批伪军逐渐开始成为支撑大清王朝统治的顶梁柱。(\本来嘛,既然已经掉进了阻挠大清统一、分裂国家对抗历史潮流的罪恶泥潭,那现在再谈什么民族谅解就显得非常可笑了,按照现在的情形来看林风以及他的手下和大清已经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了,总之结局只能是一方被另一方灭亡。
这段时间来汉军的情报工作有了很大发展,陈梦雷已经开始逐渐适应秘密警察这个角色,这个进步主要得力于天地会的帮助,活跃在直隶一带的天地会青木堂的确是很有几个人才,在他们的指点下陈梦雷从他的宣传工作队中抽出一大批有潜力的队员进行间谍训练,这些原本就是走乡串户的民间艺人很满意这个工作,因为在这个年代他们的身份是“戏子”,就社会地位而言和**乞丐是平起平坐的,现在能有机会成为国家公务人员自然值得拼命一回,在这个蓬勃向上的劲头下汉军的情报网很快延伸开来,朝各个省份发展。
在大量情报的支持下,针对目前的局势,林风以及他的幕僚班子有了相当的认识,首先南方三个王爷的大军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回师北方――这是一个很浅显的军事常识,按照现在的战场形势来看,吴三桂等几个反王与清军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这个短暂的战场平静实际上比大规模战役更为凶险,清军原来的战场优势此时已为北京的这场政治巨变所抵消,眼下军队中的士气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绿营伪军普遍产生了惊恐、怀疑情绪,与一向高高在上的八旗军矛盾骤然加剧,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现在是不可能大规模的改变进军方向,可以想像,若是清军胆敢回军北方,那么吴三桂肯定不会放过这个问鼎江山的机会,大军追击之下,兼之清军士气低落,恐怕没过黄河这支大军就完蛋了。[
而且天下财赋多出于江南,不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清军也绝对不会放弃能够支撑战争的南方数省。
北方各省现在正在拼命扩军备战,因为大一统的体制关系,清庭是绝对不允许这些地方督抚拥有一支能威胁中央的强大军队,所以这些省份所囤积的粮饷军械乏匮之极,兼之支撑平三藩战争多年,现在北方的军力早已被抽调一空,现在能在地方上活动的大都是汛防兵以及少数绿营留守部队,可以说在在新军编练成功之前,他们是没有什么进攻能力的。目前唯一能够对汉军发动突然性打击的,只有山海关外的奉天――黑龙江――宁古塔一带的清军,其中最有威胁的就是黑龙江将军麾下的三千多骑兵,不过暂时也不用担心,他们发动战役也不大容易,千里迢迢路途遥远不说,支撑战争的辎重物质他们也严重短缺,即使关外政府从现在开始转入战时状态开始囤积的话,那恐怕也是半年之后的事情。至于山海关那支千多人的防卫部队,林风倒没怎么放在心上。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林风自然也不会白白放过,在这段时间汉军在京畿地区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征兵,这次的征兵对象扩大了不少,除了北京的城市贫民之外附近各个县城的农民也为征召之例,这个时候汉军军属的良好待遇已经传遍了京畿,况且陈梦雷的宣传工作也做得相当到位,所以林风没有费多大功夫就成功的把军队扩大到了四万多人,而且就兵员素质来看相当令人满意,除了大都是文盲之外其他方面倒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不过林风却发现自己好像没这个本事,首先思想教育就搞不过来,他没那么大本事创造一个先进的思想体系,若是在十七世纪一味借鉴**恐怕别人都会把他当成疯子,所以根本没办法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其次重新分配也不现实,就不说自己内部的反对,就凭把地主推到清军那一边去这一条就万万干不得,林风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放地标准算了,到底清军也不比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战斗力还没那么强悍。
在林风的命令下,京畿地区原本属于皇室和八旗贵族的各种庄子全部无条件没收,经过一番测量计算,这些土地按照产量被切割成若干个小部分,这个时候原来跟随林风的老兵以及军官手头的地契终于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土地,林风兑现了当初了诺言,让他们都成为了地主。
在这个利益分配过程中新加入汉军的士兵也得到了一些甜头,汉军军属家庭再次无偿得到了相当可观的政府补助,在林风的强力要求下,李光地领导下的军政府表现得非常之人性化,除了粮食和银子之外,各种因为清军封锁的物资比如油盐酱醋之类也进入了军属的厨房,此外各种专门针对军人的各种服务机构包括军妓院也建立起来,同时在汉军控制的地区内各种商店包括药店、看病的郎中也接到了政府命令,军人以及军人家属买东西看病必须半价优惠,若是哪个奸商胆敢违抗命令那就全家砍头。()。
在一系列拥军爱军的行政措施下,军人的地位一下子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士兵的情绪也变得高涨起来,战斗力提高得很快,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之后,在北京征召的那一万新兵现在基本上已经初步形成了战斗力,前些时候在进攻北京附近的县城中表现得很不错,至少行军队列以及火炮射击也还象个军队的样子了,许多伶俐点的家伙因为对火枪以及火炮领悟得比较快而被提拔为军官,与老兵一起瓜分了满人的土地。
为了以一个崭新的形象出现在老百姓面前,林风亲自设计了新式的军服,到底汉军已经和清庭彻底决裂,要是再穿那种长长摆摆的传统军装就很不合政治需求。在这个方面林风显得相当固执,当京城最有名的裁缝把那套充满中山装风味的服饰做出来时,大部分将领都表示很难接受,不过胳膊拧不过大腿,领袖的权威必须得到尊重,平时和蔼可亲的林风这回简直象个魔王,除了在会议上拍桌子的疯狂咆哮之外,他还采取了威逼利诱的分化计谋,在强大的压力下杨海生和刘老四最先妥协,穿上了那种怪模怪样的军服,不多久全军就换上了这种新军装。\)。北京武库缴获的那些火器原本是康熙为筹建京师正黄旗火器营而准备的,老实说这位皇帝的眼光不算高明,这些火器绝大部分都是火绳枪,相对于同时代的欧洲兵器来说差了几个台阶。
火绳枪在中国也很有历史了,当年倭寇侵犯海疆的时代就曾为明朝军队大规模装备过,戚继光的《练兵纪要》里就曾提到过这种兵器,这位抗倭名将对它评价不高,论断为“鸡肋”,总的意思就是很有发展潜力但战场价值不大,就战果来看有时候还不如弓箭。这种武器发展到现在,历经历代能工巧匠的精心改进,虽然现在无论就射击速度和射程威力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就总体上来看好像还有所欠缺,到目前为止,军中有经验的军官大部分认为它最大优点就是容易培养射手――与弓箭兵动不动几年的训练培养相比,火枪兵的训练周期要短得多。
林风当初也曾想过解决这个问题,他的想法就是向西方国家采购燧发枪,不过在和瑞克商议的时候却被浇了一头冷水,原来在这个时代买卖军火要比想像中的难得多,燧发枪到目前为止还算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武器,欧洲各个国家对它的控制相当严格,现在在东亚以及东南亚活动的一些欧洲商人绝大部分没有这个供货能力,而有供应能力的几个大公司则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想买就能买得到的。依靠那些航海家的走私也是绝无可能,若是只弄个百八十支成立护卫队恐怕还有办法可想,但林风这边是成千上万的军队换装,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了。
在这样无奈的情况下,林风不得不加重火枪部队的负担,除了例行的队列以及射击训练之外,每个火枪兵被配发了一柄细长的腰刀,白刃格斗以及肉搏训练也成为了日常功课,在没有大规模换装之前,这支部队恐怕还不能完全胜任“火枪兵”这个角色。这的确是非常痛苦,明明拥有先进的军事理念,却因为硬件方面跟不上不得不原地踏步,幸好汉军的敌人,那些八旗兵和绿营极不重视火器部队,所以这支火枪军也不是没有任何优势,虽然遇到骑兵可能会很吃力,但和步兵对抗时肯定会占一些便宜。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就在汉军上上下下埋头于大练兵运动的时候,清庭的北方数省也没有闲着,由于失去了中央政权的统一制约,南方的三个王爷又各行其是对这边指手画脚,整个黄河以北的行政体系显得非常混乱,当官吏监察体系也陷入迷茫后,地方官们的贪污渎职行为大大加重,不过各省在这个时候在军事上还是保持了一致,全部都在疯狂的扩充军队以图自保,摊粮派饷的筹款任务被一级一级层层加码的分派下来,落到老百姓身上时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恐怖的天文数字。
从多尔衮顺治几朝的历史来看,清朝立国以后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发展计划,相反在康熙亲政之前清庭的一直执行着破坏性的经济掠夺政策,这其中的代表性杰作就是八旗圈地运动以及强迫农民成为包衣奴才的活动,这个国策发展到后来,在辅政大臣螯拜手上时简直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以至于整个中原地区都被整得奄奄一息,虽然康熙亲政之后大力扭转整顿,但因为时间过短的关系收效甚微,到底得到利益的都是朝廷统治根本的八旗贵族,即使康熙再怎么雄才大略也不可能一炮轰死自己的族人,然而未等他重振经济,三藩叛乱一声炮响,所有的民生计划不得不放慢速度,北方的百姓又必须负担着镇压叛乱的军费,在长时间的支撑战争之后,到了现在北方的经济早已濒临崩溃,大批农民破产沦为流民,河南、山西、安徽等省份大片地区出现了整个村庄被废弃、全部百姓弃家逃荒的情况,然而此时清庭的各省地方督抚衙门又疯狂的摊派新的军费,更是给水深火热中的百姓雪上加霜。
没有任何悬念。在杨起隆的四郎会暗中策划下,河南省的商丘地区和新乡地区首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于有四郎会在背后精心策划,保密和组织工作做得极好,所以这次起义无论就规模还是范围都大大超出了地方官员的想像,商丘地区一夜之间集结了四十多万饥民,一昼夜后便与商丘城内的内应里外夹击,攻占了府城,而与此同时,新乡也汇集了三十多万义军,攻破了几个县城。
仿佛一根导火索点燃了整个**包,当大起义的消息风传大江南北的时候,山西、直隶、安徽、陕西等省的饥民纷纷响应,相继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高呼“驱除鞑虏、还我田土”等口号,朝清庭的地方衙门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一时之间,山河色变。
.pp a{color:#f00;text-decoration:under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