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第八十四章:赏赐

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八十四章:赏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0:59:47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朱棣坐下,认真地细看着账目。

张安世怕朱棣看不懂,本来还想在旁提点一下。

却殊不知,真正厉害的统帅,可能不懂诗词歌赋,可是对于数字却是极敏感的。

毕竟任何军事上的决策,都与数字有关。

朱棣不但看得懂,而且十分敏感。

只见他道:“他们竟在苏州和松江囤积了这么多的粮食,有九万石这么多?”

张安世便道:“他们采取的乃是低买高卖的策略,一遇荒年,便立即加倍购置市面上的粮食,等市面上的粮食一空,他们再囤货居奇,将价格炒的更高。”

朱棣冷笑道:“真是可怕,这些人,竟还一个个指着朕的鼻子说朕杀人如麻,说朕是杀人魔头,可这些人的软刀子,所杀的人,何止是朕的十倍百倍?”

张安世好奇宝宝似的,道:“陛下,还有人敢说这样的话?这真让人没有想到,只有臣以为,陛下宽仁,宅心仁厚。”

朱棣没理他,继续认真看数目,随即他目光阖起来,口里道:“这样说来,在苏州和松江一带,就地开仓放粮,这灾情大抵就可以解决了?”

张安世则道:“这些粮当然不能满足所有的百姓所需,不过臣以为,有了大量的粮食分发至百姓的手里,其他囤货居奇的粮商以及士绅,只怕也会慌了神,只怕会纷纷出货,到了那时……粮价可能会一泻千里,如此一来,这灾情也就缓解了。”

张安世顿了顿,继续道:“不过……这只是理想的状态,从理想的状态而言,苏州和松江本就是鱼米之乡,即便一年的灾荒,按理来说,存粮也是足够的,再加上朝廷还拨发了这么多的赈灾粮,照理来说,是不会缺粮的,可沈家这些人,不照样从中挣了个盆满钵满,无数百姓成了饿殍?”

说道这里,张安世干笑:“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只是粮食的问题,而在……”

在这个时候,张安世居然突的顿住了。

朱棣便瞪着他道:“说呀,你怎么不继续说?”

张安世却是笑嘻嘻地道:“臣和陛下一样,也是宅心仁厚,后头的话,不便说,怕说了……良心不安。”

朱棣冷笑:“这样说来,发粮之前,还得干一件事了?”

张安世道:“陛下圣明,想来只有让有司去查一查。”

朱棣摇头:“等朝廷派了人去查,那等搜罗了罪证,明正典刑,还不知要多久,哎……朕终于明白太祖高皇帝了。”

最后这句话带着些感慨,他却没有继续说下去。

张安世的心却好像是小鹿乱撞,他总觉得……好像会有可怕的事会发生。

朱棣随即道:“无论如何,有了这批粮食,总算解了燃眉之急。”

说罢,朱棣便站了起来,道:“这里,你们就不必守着了,朕会命纪纲派锦衣卫来。”

顿了顿,朱棣温和地道:“擅自在京城放炮,可是万死之罪,这一次,就当你无知,不追究你了,但有下一次,就不会轻饶了。”

张安世一脸尴尬,自是忙道:“是。”

朱棣说着,叫了亦失哈来。

亦失哈躬身听命。

朱棣道:“其一:命缇骑星夜赶去松江、苏州二府,此二府知府,立杀之!”

亦失哈打了个寒颤。

朱棣又道:“所有涉灾县令,也尽杀之。”

“奴……奴婢遵旨。”

朱棣面上没有什么表情,甚至没有气势汹汹的样子,他的眼神甚至是温和的,娓娓动听地继续道:“任周寿为新任苏州知府、徐闻为松江知府,其余诸县县令,由本县县丞充任,上任之后,开仓放粮,若再有沈家之事,便再尽杀之!”

这话说得干脆利落,亦失哈也只能老实地道:“奴婢遵旨。”

张安世在旁听得眼皮子直跳。

张安世此时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朱棣方才所感慨的那句话。

这是够狠的啊,毕竟这么多的知府和县令,张安世绝对相信,这其中肯定有几个是被冤枉的。

只不过……朱棣已经不在乎了,灾情紧急,若是不杀,换一换血,等慢慢地去调查,只怕到了来年开春,才勉强能议罪,真到了那个时候,只怕那许多的百姓们,也已死绝了。

既然如此,那么就用太祖高皇帝的办法吧,已经不在乎谁贪谁廉,现在到了这个地步,那么就统统都去死吧。

而新上任的这些人,有了前车之鉴,不敢说他们以后会怎么样,但是至少在这个冬天,他们一定会竭尽全力,拼命赈济。

朱棣没理张安世,只哼了一声:“带着那三个小子,赶紧滚蛋。”

“噢。”张安世小鸡啄米的点头,像一只温顺的鹌鹑一样:“臣这就走。”

他如蒙大赦一般,火速带人跑路。

以至于丘松那小子有点傻,还是被朱勇拖拽着跑的。

一下子,四人不见踪影。

朱棣则在库中,捡起了张安世案头上的那本《春秋》,看了看,又投掷在地,嘟囔道:“还他娘的《春秋》!”

…………

张安世老实了,直接在家里躲了两天,似乎觉得风头过去了,这才慢慢开始活动。

而另一边,一桩婚事,却开始有了眉目。

魏国公之女徐静怡初长成,已到了婚嫁的年龄。

汉王朱高煦张罗着姻亲的事,几乎每日都往宫里和魏国公跑。

徐皇后自然对自己的侄女儿的婚事极为上心,她的兄长是个倔脾气,宁愿被圈禁,也绝不向朱棣低头。

这侄子和侄女,反而更得徐皇后的怜爱了。

朱高煦不提还好,一提,徐皇后起心动念之下,自然也就跑去和朱棣商议。

朱棣听到这个,乐了:“那孩子很乖巧,确实要找个称心如意的夫婿,她爹不懂事,咱们却不能不晓事,这是大事,总而言之,无论静怡要嫁谁,朕这边……都要大操大办,不能让孩子冷了心。”

徐皇后温和地笑着道:“是啊,我那兄长……哎……无论怎么说,也不能教孩子吃了亏,这事还是高煦提起来的,他不提,臣妾还没想到静怡已是长大成人了呢。”

说话间,她的眼里透着忧愁和欣喜,一方面,魏国公的事,本就是她心里的一根刺,徐达的几个子女,本来一直和睦,却因为靖难之役,发生了巨大的分歧,以至于现在……兄妹反目。

而另一方面,她欣喜的是自己侄女已长大成人,将来也要嫁做人妇了,自己这个做姑母的,自当竭尽全力。

朱棣听到朱高煦也为了魏国公之女徐静怡上心,禁不住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哈……这个家伙,虽然平日里不着调,可总算还有几分良心,心里还是念着自己的兄弟姐妹的。”

朱棣很欣慰,龙颜大悦。

他是皇帝,也是父亲,正因为如此,在经历了靖难之役后,他更加明白全家和睦的重要,朱棣这辈子别的不担心,唯独担心的,却是自己的儿子反目,等到百年之后,又闹出兄弟相杀的戏码,真到了那个时候,该有多锥心。

而朱高煦对于自己妹子的关心,让朱棣看到了朱高煦温情的一面,朱棣就希望……儿子们能少一些争抢,多一些兄友弟恭。

朱棣便关切地道:“现在可有人选了吗?”

“司礼监举荐了几个,还有汉王也举荐了一个,说此人经天纬地,相貌堂堂,是不世出的人才,这事,臣妾可不敢怠慢,便命司礼监的人,一一去瞧瞧,选一个品行和相貌都是俱佳的。“

说到这里,徐皇后眼里泛起了泪花:”可怜臣妾那兄长,总是固执,如若不然,这必是该他管的事。如今孩儿们都没人照料,我这做妹子的,若是再不看顾着这几个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朱棣便宽慰她道:“他性子像你父亲,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不过……婚嫁是大喜的事,你哭什么呢?该高兴才是。”

“是。”

朱棣又道“这一次,要操办得漂漂亮亮,徐公当初被朝廷追赠为中山王,那么就照着亲王之女下嫁的规格来办吧,务求体面,定国公府城那边,也要抽调命妇来,等选定了乘龙快婿,就将那乘龙快婿叫进宫里来,朕要好好看看,朕将静怡,当自己的女儿来看待的。要让全天下人都晓得,朕对魏国公府端无成见。”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