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秦将 > 第八百四十四章:落幕(大结局)

秦将 第八百四十四章:落幕(大结局)

作者:起飞的东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16:07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秦三世皇帝二年,春。

奉命前往雍城祭祀上帝的赵佗,回到了咸阳。

他面色冰冷,仿佛还没有进入春天,依旧身处寒冬中。

他走过被中尉军控制的咸阳街道,进入秦宫,但没有直接去见皇帝,而是来到深处的天保台上。

高台耸立,风声呼啸。

一个硕大的金人站在这里,迎着烈风,高傲的眺望远方。

始皇帝想要大的。

赵佗和扶苏就给他弄了一个大金人,身高一丈八,是皇帝喜欢的六之倍数。

其服饰、面貌也都是照着始皇帝弄出来的,栩栩如生,让人一见,就像是看到了那位千古帝王站在眼前。

赵佗走到始皇帝像的前方,看着面前威武的帝王,感情自心中升起。

他轻叹着:“陛下啊,儿孙辈被人蛊惑,不知道轻重,差点坏了大事。现在弄成这样子,我也很难办啊。”

没有人回应他。

赵佗的亲卫由彭越带领,站在数十米外,不敢接近。

只有风声在赵佗身边吹过,呜呜咽咽,仿佛是有人在低语。

赵佗看着始皇帝像,沉默了。

他这次前往雍城,并没有料到咸阳会发生这种变故。

小皇帝才十多岁,尚未加冠亲政,他赵佗是二世皇帝指定的托孤之臣,掌握国政,代皇帝行事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并未觉得有不妥之处。

如果说有不妥,那可能就是为了防止李于这个法家廷尉捣乱,赵佗对其多有压制。

这使得李于怨恨在心,最终撺掇出了这场乱子。

幸亏赵佗的旧部在咸阳多占据实权位置。

像涉间、黑臀、钟离眛等人于中尉军、卫尉军、郎卫军中一待就是十多年,扎根很深,军中许多将吏和士卒都听他们的话,哪怕是中尉、卫尉等人也要倚仗他们来治军。

这才让李于和小皇帝投鼠忌器,不敢冒险调用咸阳的军队,意图依仗宗室,最后反被赵彻等人拿下。

左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去疾等人当夜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震惊,但此时事态已经完全被赵氏掌控,他们无法干涉。

涉间等人以宗室叛乱为由,通过主管军事的太尉府下达军管戒严令,控制整个咸阳城,特别是秦宫和文通侯府邸被重重包围,就算是王绾、冯去疾等人也无法进入宫中见到皇帝。

咸阳被军队控制。

一切,都等着赵佗回来解决。

“解决……”

赵佗轻轻低语着。

他刚回来见到赵彻和陈平、郦食其等人时,两位谋士就向他说出了那个权力斗争上难解的问题。

政治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到了赵佗的地位,又刚刚发生了这种事情,如果他们赵氏不下狠手,日后定然会遭受君王清算。

从古自今,没有君王能够容忍这样掌握了军政大权的臣子。

哪怕你能平安寿终,但死后家族也难逃一劫。

霍光、张居正等人便是一个例子。

只有趁势进取一步,方能世代安稳。

赵佗对此不置可否。

他只选择了进宫,来看看始皇帝。

一人一像,默默对视。

半晌后,赵佗对着巨大的金人点了点头,叹道:“我知道了。”

他没有去见三世皇帝,而是径直出了秦宫。

数日后,咸阳城封锁解除。

同时那晚发生的事情也有了官方定论。

诸宗室公子受奸人蛊惑,趁着镇国侯郊雍之际,突袭文通侯、镇国侯府邸和秦宫,意图控制皇帝,以此谋逆。

皇帝念及血脉之情,诸公子又是受人怂恿,故网开一面,只废除他们公子身份,贬为庶人,终生幽禁于骊山,在始皇帝陵前守孝赎罪。

而随从诸公子叛乱的那些人就没有血脉庇护了,上千人尽数被斩杀于渭水河畔,以儆效尤。

整场事件中,因为赵彻这位中尉丞反应及时,调兵进行镇压,镇国侯府并未出现什么损失。

但文通侯府却没有幸免,因为府邸被叛军攻破,文通侯李于不愿受辱,自尽于府中。

乱军见文通侯死,迁怒之下尽屠李氏,使得李氏一族损失惨重,近乎被灭门。

当然,那些冲入了文通侯府的乱军,也在事后遭受了腰斩的刑罚,算是给李氏一族报了仇。

事情定性下来,在军事管理下惊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咸阳民众这才松了一口气。

“原来是那些宗室公子搞的鬼啊,真是可恶,害乃公担惊受怕了好长时间。”

“就是说嘛,只可惜文通侯真是倒霉啊,居然就他一家被叛军杀了,惨惨惨。”

“嘿,还不是咱们那位赵小君侯反应果断,若非他及时处置,别说是文通侯了,说不定连皇宫都要落在那些叛军的手里。赵氏一族,真乃帝国支柱啊!”

头发已经发白的络腮胡男子在食肆中对着众人吹嘘,满脸的骄傲。

而相比所知有限的民间,秦国朝堂上的公卿诸臣虽然也不太清楚此事的真相,但隐隐能猜到一个大概。

他们一个个战战兢兢,不敢对此事多言。

哪怕是颇有骨气的忠良之臣,也不好多说。

事情发生的时候,人家镇国侯正奉了皇帝的诏令在雍城祭祀,此事和赵佗半点关系都没有。

首先就排除了赵氏的问题。

而出兵叛乱的也确实是宗室诸公子,谁也无法否认。

不管宗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聚敛那么多仆从手持兵刃上街,就已经是触犯了律法,更别说还意图攻击列侯府邸,谁敢为他们辩护?

至于文通侯李于的死,因为当时军队控制全城,诸位公卿并不清楚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哪怕有所猜测也不敢多言,只能认了赵氏给出的解释。

事情得到解决,赵佗仿若无事一般,继续和往常一样尽心处理国政。

但朝堂也陷入可怕的压抑中。

因为文通侯李于的死,左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去疾等人皆对赵氏一族心生畏惧,在政务上不敢忤逆赵佗的话。

再加上一向和赵佗不对付的廷尉李于死了,新的廷尉由章邯所推荐的太仆丞赵高担任,朝堂上已经没了敢公开反对镇国侯的人。

至于三世皇帝,因为舅父文通侯李于的死,这个十多岁的少年已经被吓到了,再加上他尚未加冠成年,本来就没有执政的权力。只能在朝堂上看着赵佗代为处理国政,丝毫不敢多言。

只是小皇帝的心中,记着他母亲的话,尚还存有希望。

“赵贼势大,竟敢灭我李氏,但看他如今的模样,尚不敢弑君篡位。吾儿暂且忍耐,先假意配合赵贼,任凭其处理国政,以求取生机,让他不敢行大逆之事。赵贼年岁已经不小了,而吾儿则如朝阳初升,只要熬下去,一定能将赵贼熬死,待赵贼死去之日,便是吾等团结朝臣,对赵氏清算之时!”

母亲的话在三世皇帝脑中回荡。

是的,赵佗这老贼今年已经四十三岁了,而三世皇帝自己才十七岁啊。

他有的是时间。

但赵佗却没多少年好活了。

熬下去,熬死了赵佗,小皇帝就有了翻身的机会。

在此之前,他不能给赵佗把柄。

在这样的打算下,三世皇帝不再对赵佗形成桎梏。

赵佗在撕破脸后,也没有客气,将能抓的权力尽数抓在手中。

特别是军队。

枪杆子里出政权,他对这个道理非常明白。

除了中尉军和卫尉军之外,就连宫中郎卫也被其党羽渗透。

至于朝堂上的那几个大家族,亦是各有态度。

太尉王贲于当年病逝后,其子王离继承武城侯爵位,被举荐为太尉。

王离曾追随赵佗灭齐和攻取河南地,算得上赵佗的旧部。

赵佗又是他大父和父亲的旧部,赵、王两家的关系纠缠不休,相比于陌生的三世皇帝,王离自然是倾向赵氏更多一些。

“大父和父亲皆言,朝堂之事多做少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今情况我还是不参与的好。”

王离叹息着摇头。

相比王氏的中立,蒙氏的蒙毅则对赵氏专权非常不满。

只是可惜新任的廷尉赵高以河西蛮夷多事,律法难以通行为由,举荐了蒙毅这位法律高手前往河西张掖郡为郡守。

对于这个举荐,将作少府章邯,治粟内史王戊等人纷纷赞同,最后在赵佗奏禀皇帝后,将蒙毅送到了张掖郡当郡守,去治理那里的月氏人和羌人。

蒙氏之后,杨氏的杨熊是赵佗好友,辛氏因昔日辛梧的关系和赵佗多有往来,并非敌手。李氏的李信就不用多说,唯有冯氏因为有女子嫁给文通侯李于的缘故,和赵氏有些不睦。

但冯氏的当家人冯去疾是个老江湖,知晓分寸,有他在,冯氏并没有露出敌意。

王绾、冯去疾年岁已大,没了多少锐气,为了家族着想,尽量避免和赵佗冲突,使得整个秦国朝堂彻底成了赵佗的一言堂。

他说一,没人说二。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赵佗并没有理睬陈平、郦食其,甚至黑臀、钟离眛等人的劝进之说,他只将心思放到国家大事上,认真的革除旧弊和进行创新。

秦三世三年,因为没有了李于等法家门徒的阻挠,赵佗的诸子学室计划顺利在天下推行,狠狠收了一波天下士人之心。

除了法家门徒外的所有士人,皆言镇国侯开明,愿意传承诸子学问,乃是世之贤臣。

诸子学室的推广,培养出了一批知识分子。

其中的佼佼者被举荐成为官吏,剩下的人也各有出路,比如一些人就在政策激励下,胸怀壮志前往蛮夷地区进行文化宣传,好换取资历,以获得更好的前程。

总之秦国在思想文化上,正从压制转向开放。

到了秦三世四年,率军前往辽东征伐的李信回来了。

他带回了叛贼冒顿的首级,以及上千个胡人俘虏,亲手解决了他昔日在东北留下的祸患。

对于咸阳发生的那些事情,李信不清楚,他也不想知道。

李信已经五十多,快接近六十岁了,数十年的征战,让他满脸风霜,两鬓已被霜雪染成白色。

在奏捷仪式后,李信仿佛是完成了他这一生所有的任务,两个月后便旧疾复发,卧于床上。

“李将军。”

赵佗跪在李信榻前,看着面前衰老的男子不由泪流满面。

李信笑了笑,虚弱的说着:“你如今可是堂堂镇国侯啊,对于生死之事当已看开,没什么好哭的。”

赵佗说道:“不管我赵佗此生是何身份,李将军皆是我赵佗的伯乐,若无将军当年赏识,岂有今日之赵佗在此。”

这些话,勾起了李信的回忆。

他叹声道:“你身居高位,居然还记得这些往事,我心中不胜喜悦。只是伯乐二字,我却不配啊,说到底,我李信只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将领罢了。”

“当年伐楚之战,我没有听你赵佗的谏言,妄自尊大,结果遭受逆贼所害,使得二十万大军覆于楚地,成为我李信一生之痛。虽然承你之言,我能有伐辽东而再起的机会,但昔日往事,永远在我心头难以抹去。”

说到这里,李信握住了赵佗的手。

他看着赵佗,仿佛是用尽了一生的力气说道:“赵佗,我只想告诉你,我李信错了,当年没有听你的话,一切都是我的错。”

李信竟然在弥留之际,向赵佗诚恳的承认了当年的错误。

赵佗哀声道:“李将军,无需如此。”

当着赵佗的面,承认了自己当年的错误,仿佛让李信彻底卸下了一生的负担。

他微笑道:“赵佗,此生能遇见你,是我李信之幸。”

随着话语落下,李信的手失去了力量,眼睛也慢慢闭上了。

赵佗也闭上眼,脸上满是哀容。

他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当年伐燕归来的场景。

咸阳城外,他站在李信身侧,同车而凯旋,尽情享受荣耀时刻。

李信,对他赵佗的人生很重要。

“此生能遇李将军,亦是我赵佗之幸。”

赵佗喃喃着,胸口揪心般的疼。

李信的死,仿佛拉开了一个时代落下的大幕。

秦三世五年。

年逾七十岁的左丞相王绾,终究抵抗不住岁月的侵蚀,于府邸中溘然长逝。

其左丞相的位置,由御史大夫冯去疾补上。

只是冯去疾和王绾的年龄是差不多的,也都是七十老朽了,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高寿。

在当上左丞相的第二年,冯去疾也离开了人世。

连续两年死了两个左丞相,让秦国朝堂弥漫着一股哀伤的氛围。

转眼便到了秦三世七年。

赵佗这一年四十八岁,三世皇帝二十二岁。

按照礼制,三世皇帝在雍城举行冠礼后,便代表成年,可以亲政了。

可赵佗却对这一切视若无睹,在皇帝加冠后,并未还政给他,依旧牢牢紧抓权力不放,军中更是遍布赵氏手下。

此时王绾、冯去疾等老臣皆已逝去,刚刚接任的冯劫也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并没有和赵佗争锋的勇气。

满朝之上,皆是赵氏党羽。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