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游戏 > 一人之下的儒修 > 第三十五章 从修行角度解读儒家

一人之下的儒修 第三十五章 从修行角度解读儒家

作者:烟屁屁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3 13:21:04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心经》有这样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谓五蕴,便是:色、受、想、行、识。

五蕴皆空,就能照见元神,明神,自足圆满无缺,那无论世间还是心头的苦厄,也便不存在了。

五蕴炽盛,烦恼苦厄自然也就越多。

有的人好美食,但尝尽美食后,又开始觉得乏味,这并非是他放下了喜好,而是更加贪婪,更加渴求更美味的东西!

所以**是没有止境的,就算临时满足了**,也还有更大的**在等着,永远没有尽头。

“六库仙贼”便是如此,尝尽了世间一切后,屈服于**,内心永远无法满足,便将目光投向人,开始吃人……并且一旦开始,便停不下来!

当一个人,完全由**主导,本性完全克制不住,守不住本心,守不住神……除了放任**,还能怎么办?

傅源很难对一个外国人去解释“神”是个什么东西。

在巴伦的观念里,神,就是上帝,或者有别的称呼,但绝对跟他自己扯不上关系。

偏偏在东方修行理念中,神,就是自己本身具足的东西……

想了想,傅源换了个方向,问道:“你了解儒家吗?”

巴伦点点头,道:“我知道,这是你们传承上千年的学问,我也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

“那就好。”傅源松了口气,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知道什么意思吗?”

巴伦想了想,道:“大的学问,在于明白自己的德行?”

“呼——”傅源吐了口气,摇头,道:“明德是法性,明德是道体,明德是玄牝,明德是黍珠,明德是舍利……明德,也是明神!

明德是人人本具,各个不无的,圣人不比我们多一分,我们也不比圣人少一分,但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便在于他明明德,把自性的光辉发显出来。

圣人跟普通人的区别,只有未明跟已明而已……修行的目的,无论是丹道的性命双修,还是练气的先天一炁,都是为了求“明”而已,为了“明神”……”

傅源也不管巴伦听不听得懂,一股脑的说出来。

巴伦听的很认真,或者说,记得很认真,他虽然不太明白,但直觉告诉他,对方说的这些,很重要!

……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理解,就看各人站在哪个角度去看了!

就好像儒家,普通人看,就是一种处世的观念,行事的准则,做事的态度……

但儒家就真的不能从修行去解读吗?

《中庸》里有句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很多人解释说是知道做事的次第跟顺序。

然而真正的大道是没有先后的,知所先后就是无先后,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道家称之为无极,都是一样的道理。

《中庸》里阐幽发微,其实也可以说成是天人合一,性命双修,当然,说到最后,核心就是一个“诚”字。

诚就是一,一就是诚,一心无二念,就是诚。

有诚就有信,静极生动。

按照这个解释,比起各种道家术语,云里雾里的,其实儒家说的更加直截了当,只不过世人没有将之当成修行去看,只当成学问去读。

什么是心不在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心不在焉,也是道家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论语》开篇,“学”就是性,“时习之”就是命,“学而时习之”就是性命双修!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