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梦回大明春 > 092【会试第一场】

梦回大明春 092【会试第一场】

作者:王梓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04:21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感谢学习委员提供的资料,明朝乡试、会试不办准考证,是拿着准备好的制式答卷,前往衙门填写考生信息并盖章。前文错误已全部修改。)

在会试之前数日,士子们拿着路引和官方文书,已经去鸿胪寺报过名。

接着,又带自己准备好的试卷,前往礼部盖章,就是所谓“印卷”。王渊、金罍这种新科举人还好,往届考中的举人,还需把自己的乡试文章一起带去。试卷上填好详细信息,方便礼部安排考房和座位号。

会试流程跟乡试大同小异,也是黑灯瞎火就要入场,也是考生自己钉油布防雨。

历史上这种情况,一直到张居正当首辅才得以改变。

因为天顺年间贡院曾经失火,监察御史是个死脑筋,不敢擅自把贡院的门锁打开,烧死九十多名应考举子,伤者无数。张居正吸取以往的教训,又认为考棚条件太过艰苦,于是就拆除京城贡院的木考栅,全部改成砖墙瓦顶的考屋。

从此之后,会试考生终于不用再自己钉油布。

今年的竞争并不如想象中那般激烈,考试人数有三千五百多,比三年前那场会试居然还少了三百。

当然,主要看录取多少。

这谁都说不准,进士名额经常变动,上届录取了三百五十个进士。

半夜,三更天。

春寒料峭,众士子苦等在贡院之外,不少人冷得瑟瑟发抖。也不知是真冷,还是因为太过紧张。

此时的贡院座位有九千个,提前两天便看了座位图,以防止临考时找不到位置。

王渊与金罍挨得不远,中间只隔了六十多号。

这并非巧合,跟他们所治本经有关,一个治《礼记》,一个治《春秋》。而治《春秋》、《礼记》之士子,在京城会试的时候,往往被安排在同一房。

按照明初的规矩,《易经》、《春秋》、《礼记》、《尚书》和《诗经》,同考官分配比例为1:1:1:2:2。

这是根据正统朝以前,各经考生人数制定的,但到正德年间已经发生巨大改变。

就拿弘治十五年的进士来举例,《春秋》、《礼记》各二十一人,《易经》七十六人,《尚书》七十人,《诗经》一百一十二人。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