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五十章 胡相,皇帝出淮右啊

大明:寒门辅臣 第五十章 胡相,皇帝出淮右啊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2:45:37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自淮安府山阳至扬州府瓜州,这一段大运河即赫赫有名的邗沟。

邗沟连通淮河与长江,历史悠久。

春秋时期,吴国开凿邗沟。

后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

这一条河道的存在,让淮安府、扬州府成为了“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的军事重地,无论是北伐还是南征,这里是绕不过去的。

顾正臣站在船头,看着古老的河道与堤上不知年岁的柳树,嘴角浮现出浅浅笑意。

梁家俊走上前,背负双手,感怀道:“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可惜那隋炀帝,因游乐暴虐而亡国。”

顾正臣瞥了一眼梁家俊,指了指河道:“晚唐时,有一诗人皮日休,曾站在船上感叹,写下‘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诗句,难道梁兄不认为颇有道理?”

梁家俊摆了摆手,严肃地说:“宁愿无此河,万千百姓乐。”

顾正臣淡然一笑,没有再争辩。

在梁家俊的认知里,节省民力,休养生息,就是最好的王道。毕竟修河死了无数人,花了无数钱,还陪葬了一个王朝,着实不是什么好事。

至于这条河给后世人留下了多大便利,多少财富,养活了多少百姓,供养了多少王朝,消除了多少南北隔阂等等,他都看不到。

一边享受着大运河的便利,一边嘲讽着开凿大运河的隋炀帝。

这类人,不在少数。

便在此时,东堤柳后官道之上,又一队驿使呼喝高声,扬鞭催驰而过。

“这是第几批驿使了?”

梁家俊有些诧异。

顾正臣看着远处卷起的灰尘,轻声说:“第二道。”

梁家俊忧虑地说:“定是有什么大事发生,我们离开山阳时,城内传出声响,会不会与此事有关?”

顾正臣摇了摇头,简单地回了句:“不知。”

船行不过半个时辰,又一道驿使从堤后跑了过去,如此频繁的驿使,让船上的众人也有些不安,一个个讨论猜测。

“定是北方有军情,这才有驿使疾驰不断。”

“不然,兴许是哪处造了水灾。”

“你们都不对,这应是中都那传喜讯的……”

“兄台的意思是?”

“难道诸位不曾听闻,中都营造三年,皇城及禁垣的城墙已是完工。驿使传报喜讯,自是一重接一重,凤阳守备,凤阳官员,营造官员,哪个不需要派人贺喜,说不得还会有驿使,你们看,那不是第四波驿使,这应该是庆贺中都功臣庙、城隍庙完工的……”

顾正臣看向白袍宽大、侃侃而谈的中年人,此人有些富态,似乎对中都事颇为了解。

不过他错了,这些驿使绝不是中都派的。

若是中都驿使,走陆路何必绕一个大圈,直奔滁州,从江浦渡江就到金陵了,没必要跑山阳附近来。

很显然,这些驿使是因为“盐徒”一事报信的。

知府衙门要上报,漕运公署也要上报,大河卫有守备职责,不能不通报,还有个应该是两淮都转盐运使司吧,盐徒毕竟出自盐户,两淮都转盐运使总得表个态,说明下情况。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